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26期   作者:郭成城
[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教学手段之一,
        郭成城
        潍坊市坊子区坊城街道前宁小学  山东省潍坊市  2612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教学手段之一,能够更好的辅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借助图文与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由浅入深的对于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信息技术的导入契机,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的进行所学知识的探究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充满活力
        前言: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考试成绩,教师大多数都是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枯燥,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无法提高兴趣。信息化教学时代逐渐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借助多媒体理解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数学学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在由抽象转变为抽象的过渡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够轻松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一、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高效的教学效率,最主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在信息技术发展时代,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影响,激发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探究学习的动力,这样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继而成为数学知识探究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还需要针对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门化的辅导,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对于数学能力比较差低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才能跟上教师的步伐,才能够逐渐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感兴趣。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时分秒”的时间单位以及换算知识,教材上虽然给学生提供了部分插图,但是依旧很难弥补教学抽象和被动学习的不足。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一个动态的钟表运行画面,然后点击鼠标,分别告诉学生时针、分针、秒针的含义,以及表盘上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所代表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动画的呈现,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更好的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树立起时间观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拓展学生动手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本来就是一门抽象性和推理性很强的科目,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专门化的讲解,让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特点,尊重学生的客观学习规律。通过多媒体进行所学知识的呈现,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中所表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题目的分析和理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问题的解答。尤其是在进行几何问题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的视频为学生展示相关的技术,展示关于立体几何图形的构建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够逐渐形成空间概念,之后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能够更加简单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避免学生刻板的进行理解所学习的立体几何知识。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出所需要掌握的立体几何图形,让他们通过观看直观的画面,进行立体几何的观察,然后再通过动手操作的教学指导,带领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让平面图形转变为立体几何图形,学生在探究这一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效果。在处理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几何问题时,学生也才能够更加灵活的进行问题的解决,更好的拓展和延伸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素养。


        三、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对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呈现,能够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形象直观,动静结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知识探究学习,解决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讲清重点难点知识,学生也难以听懂学习的问题。从而有效的实现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融入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尤其是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动静结合的特点,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立体的学习氛围中进行问题的解决。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和推导公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进行课件的展示,利用课件生动形象的进行剪一剪、拼一拼,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个部分交叉拼接好,这样就可以拼接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在此基础上,为了更精准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剪一剪的方式把圆剪成32份,64份,最后能够体会到其实圆的面积可以拼接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圆的面积的推导,使得这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轻易的突破,大大提高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四、加强直观感知教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
        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比较匮乏,在进行数学问题思考的过程中,面对抽象复杂的学习内容,学生容易造成知识混淆,思维混乱的局面。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充分感知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推导“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时,可以通过课件演示一个立体的长方体盒子,并且逐渐展开形成一个平面展示图。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形象化的图片进行观察,学生能够很自然的理解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在长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的时候,他们的对立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学生能够很自然的理解,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顺利的推导出长方体的面积奠定了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渗透,能够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空间思维的想象,反而能够使学生轻松快乐的进行所学知识的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探究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是时代的召唤,是恰当的选择,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呈现,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能够更好的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加强直观感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教学需求,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越来越高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教育机智,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积极主动的进行所学知识的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赵金朴.浅谈小学数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J].魅力中国,2020,(16):170-171.
        [2]王应文.新时期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3):65.
        [3]覃美英.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路径分析[J].科学咨询,2020,(7):146.
        [4]王霞.浅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神州,2020,(28):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