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宇成
四川省越西县大屯乡中心小学校(四川 凉山)616650
摘要:作为学生系统的接受数学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在整个数学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也一直是许多教师探究的问题。本文立足笔者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给出了几点个人的建议,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质疑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和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科目提出的教学要求,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借鉴前沿的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和创新,通过师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重视数学新课的导入环节
让学生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能够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数学教育活动中,这样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新课导入上要多元化、趣味化,结合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熟悉的事物设定导入方案,为之后的数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讲解“小数”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播放菜市场的生活图片,让学生去观察买才付钱的场景,并且要在图片中标注蔬菜的价格,并且提出数学问题:“假如茄子1千克2.6元,那么老师需要买17千字需要花费多少钱?”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就会发现这和原来学习的乘法算式是不一样的,其中包含了小树,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动机,这时候再去引入小数相关知识,学生更愿意去学习与探究。
二、把握数学本质,引导学生探究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质疑是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敢于鼓励学生问难、质疑,前提是教师应该首先能把握数学的本质!
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在这节课中,我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联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课前预设,将平行四边形变为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顶点作高剪开,再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第二种是以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条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课上,大多数学生都通过第一种方法拼出了长方形,但借助于后面两种方法拼出的则不多。
其中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我没有做好引导,如果能够向学生阐明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这一数学本质,然后发挥学生想象,我想学生是能够找出后面的两种方法的。
三、落实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以任务为引导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通过集思广益来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信心,是落实深度学习理念的有效方式。举例而言,在学习完“比例”这部分知识后,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独立做到解比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布置小组探究任务,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利用PPT课件为学生创造情境,将操场上高耸的旗杆展示出来,询问它的高度,在学生纷纷表示不知道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提问“我们能不能用最近学过的知识以及现有的工具来测量出它的高度?”学生在思考之后大多能够想到借助“日影”来构建比例关系,完成对旗杆高度的测量。在学生确定了大体思路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一步细化操作方案,并走出教室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利用直尺、扫把杆以及线绳等教室中常见的工具完成了对数据的测量和收集,最终得出了与旗杆实际高度相差无几的数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实现了取长补短,借助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优化学习评价模式,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学习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习惯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考虑如何才能体现出“教”的专业性,更要考虑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去“学”;教学评价的开展不应该仅仅是在教学完成之后,而是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作用,强化其引导作用。这其中学习评价标准多样化是重点,也就是说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肯定学生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有成为“优等生”的机会,以促进学生实现相对于自身的进步。通过评价教师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来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学、评之间的活动。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在知识教学的同时,用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只有学生真正发展了,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称得上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建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7(4).
[2]欧阳林燕.浅析小学中年级数学现代教学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