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中)26期   作者: 盘荣辉
[导读] 近年来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开展深化,在此背景下当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

        盘荣辉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庙头中学,广西桂林541502
        摘要:近年来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开展深化,在此背景下当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创新能力成为高质量人才的一项必备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新型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最终让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前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加速发展,而且这一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施创新行为,并且还应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对相关学科产生兴趣的前提下,必定会积极投入学习。而且通过学习树立自信心,获得满足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但是数学具有较强抽象性,学生的理解难度大,只要他们没有充分掌握某个知识点,便会影响后续学习。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感到厌烦。
(二)教材内容过于详细
        结合初中数学课本来看,其中的内容太过细化,将详细解题步骤展示在教材中。当下的课本内容往往是先提供知识概念,再举例解释,展示解题步骤,在此基础上做题巩固。在讲解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想法无法拓展。采取模式化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无法自主思考与创新。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均利用固定模式进行讲解。所利用的解题方法通常都是按教材解题模式讲解。在利用此类传统教学法时,弱化学生独立思考,反而一味遵循教师方法,逐渐建立起模式化思维。此外,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忽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未倡导学生创新,由此导致他们缺乏数学创新能力[1]。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以问导学,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当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先要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其从创新角度考虑问题,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问导学,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兴趣,由此提高其创新积极性,使其逐渐树立创新意识,从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利用创新对策进行有效解决。


        以“有理数”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面向全班学生,为他们讲解有理数概念,在此基础上列出四种合集,一是整数合集,二是负整数合集,三是分数合集,四是负分数合集。接下来,教师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比如“四种合集中哪些属于有理数?”“0是不是有理数?”“自然数是整数吗?”等等,如此激发学生探究创新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提出创新性问题,取得更好学习效果[2]。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想象创新思维
        从初中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熟悉度最高,相较于在学习上的兴趣,在生活上的兴趣要远大于此。在培养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生活场景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印象,进一步让他们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与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与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塑造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3]。
        以“平行线和相交线”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可以对学生说:“大家在生活中有见过两条相互平行但是不会产生交集的线吗?想一想,这样的线在生活中存在吗?”从而促使学生发挥想象,思考生活中平行但是不相交的线,而且将城市公路作为案例,为学生讲解与分析公路是怎样平行但是不相交的,于是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平行线,其中有一名学生以两个陌生人为例,讲道他们的人生线即为平行线,听到这名学生的讲述之后,其他学生逐渐加强创新,探索形象化更强的可以展示平行线的模型,由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引出平行线与相交线概念,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三)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实际创新能力
        为实现创新的目的,必须加强实践,当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立足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创新,真正感受到创新的快乐,由此丰富他们的创新实践经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科学合理创设实践场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体会到创新的愉悦,并获得相应成就感,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加强创新。
        以“勾股定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器具,包括太空沙、硬纸片、直尺等,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亲自建立模型,从而验证勾股定理,而且让他们在小组范围内科学设计实践方案,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制作出独树一帜的作品。并由教师为各个小组的作品打分,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使其积极投入创新中,而且在此期间熟悉动手操作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不仅可以亲自验证勾股定理,还可以切实感受到创新的愉悦,从而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概念与知识的理解深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对策,帮助学生树立探究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创新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创新素质与能力,而且在学生养成创新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等,逐渐丰富他们的综合素养,实现初中生数学的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燕颖超.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0):43-44.
[2]陈兆绪.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0,(30):6.
[3]蔡惠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0):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