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中)26期   作者:蒙柳
[导读] 学习习惯是学科学习的基础

        蒙柳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镇加文小学,广西河池530707
        [摘 要]学习习惯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从幼儿园教育到学校课堂教育,学校教育不同于幼儿园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规范的课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幼儿园教育走向课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生;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习惯培养

引言
        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利用学生喜欢模仿的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学,学生的个性与课堂教学的规律是不相容的,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明确的规则和行为规范,教师在教学中耐心引导学生,用自己建立的行为模式,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注意力的习惯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和不能长期保持对数学教学的关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在课堂行为训练中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式转化为直观的形象认知,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具体认知阶段的形象特征上,教师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更贴近生活方式和情境学习,通过直观的形象认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的有效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可以将抽象数转化为实际情境,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加强联系和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联想记忆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比较简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激发,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入游戏中,将数学学习融入游戏的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关键在于学生习惯的培养,教师运用游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游戏中的深入思考,例如,教师在简单的加减运算过程中,可以设置买卖东西,让教师坐在数学游戏之间的同一张桌子上,根据实际通过买卖、项目、数字对应的过程,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游戏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不能不断地灌输计算概念的公式,而是通过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观察、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受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启发,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中,让学生在问题激发积极思维,教师在思维过程中,可以用积极的指导、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接触生活情景,通过类比思维、联想记忆、比较研究,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进行全面的学习,要认识到知识学习的局限性,在课堂上肯定不是单一的,而是培养学生个体的认知、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在思维过程中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中可以基于个体的认知同化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根据学生的工作情况,有效地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能力,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学生学习态度的体现,教师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自主地完成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为学生在知识上可以灵活运用,巩固复习是在教师批改作业的基础上,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强化,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并能根据教师的解释,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和巩固,通过认真完成并养成检查作业的习惯,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肯定和认可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积极的鼓励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数学习惯,需要的是内因和外因的综合培养,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参与教学过程中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小学生积极主动,表现欲望强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问题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竞赛答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让学生进入思考,实现教学效果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他们的激励和评价方式,通过激励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与评价机制是培养学生数学行为习惯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激励与评价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幼儿园走出来,对于理解抽象思维不能很准确的把握,所以要注意这一点,他们必须有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解释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周围可用于数学训练的东西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同时必须考虑到自己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完善,需要进一步以客体为导向。例如,通过多种学习工具和多种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中的各种定义和数学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当他们遇到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时,他们可以及时从周围的物体开始,用它们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结束语
        在充分发挥小学性质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指导,通过鼓励评价和肯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高波.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 明日, 2019(3):0397-0397.
[2]王晓婉.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 000(016):26.
[3]李艳丽.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 新课程(小学版), 2018, 00(001):162.
[4]韦增丰.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 散文选刊:中旬刊, 2019, 000(002):P.197-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