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汉友
诸城市实验初级中学东坡校区
山东省诸城市
262200
摘要:教育要求和时代发展所需是相对应的,所以,时代在变,教育要求也在变。而数学作为最为基础的学科之一,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而其中的运算能力是评价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数学运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运算习惯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但是,就目前笔者的关注来看,小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只能算是一般般,运算水平高的学生凤毛麟角。究其原因,笔者发现了以下几点。
一、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差的原因
1、学生智力发育的局限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即便是高年级的学生(六年级),他们的大脑发育也才刚刚开始,思维不够多元化,所以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片面的,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出现了肉眼可见的问题。
2、“质”与“量”的把握不精准
在平时的数学训练中,很多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运算的量,很少关注运算的“质”,这就导致学生感觉自己的运算能力进展缓慢,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排斥心理,不喜欢这门打击自己智商的课程。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3、缺乏个性教学
学生是个体,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无论是接受能力还是本身的反应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在面对同一个运算问题时,很多教师仍然坚持的是无差别教学,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听不懂,慢慢的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运算能力方面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俗称两极分化。
4、运算方式出错
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方面,很多家长和学生都犯了一个错误——运算重点抓错了。比如六年级毕业班,教师和家长已经习惯了题海战术,但是这里的题海战术真的只是数量上的题海战术,他们让学生不断地做题,但该过程中,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运算速度和运算正确率,生生的将灵活运算变成了死记硬背式的运算[1],并且,在计算结束之后,也没能引导学生总结相关题型的知识点,使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相关题型的原理,做到触类旁通。所以,类似的训练即便是做的再多,也是于事无补的。不仅如此,对一些学生来说,还会造成心理问题,得不偿失。
5、运算方法不可取
很多小学生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死记硬背。与其他科目相比,数学运算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也就是说,一种题型的解题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所以,这种运算方法是万万不可取的。更何况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们会接触更多的题型,更加庞大的运算群,如果不尽早掌握切实可行的运算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运算中只会越来越痛苦。
再加上,死记硬背式的运算方法还有着致命性的缺陷。数学题型,情境不同,计算步骤就会不同,所以,即便是死记硬背下了运算过程,但如果没能融会贯通该题型的原理,最终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也只能是错漏百出。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运算力不佳的原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就要针对问题找答案。经过笔者亲自实践得知,培养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相关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二、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策略
1、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们习惯了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很明显这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学方法的改变是刻不容缓,人人有责的。
但具体怎么变,还是要因人而异,因为不仅学生是单独的个体,教师们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学方法的改变不是要求教师们按照现当代社会的教育要求进行千篇一律的“变化”,而是要在不违背大前提、大环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情况下,使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体的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比如在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中有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去年自驾游的人数是480人,今年的自驾游人数是540人,问:今年的自驾游人数比去年的多百分之几?本题的解题步骤和最终答案是(540+480)÷480=60÷480=1/8=0.125=12.5%,解题思路则是:先算今年的自驾游人数比去年的自驾游人数多多少人,再算多出来的人占了去年自驾游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但就这道题而言,肯定会有一部分的学生不能理解,学的似是而非,更有甚者只是记下了它的解题过程。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不理解的部分,或者说分析学生之所以出错的原因。切忌不可直接说“你这道题做的不对,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而是要换位思考,即顺着学生的思维去思考,弄明白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然后再根据原因引导学生改正,最终让学生彻底掌握该类型的题目,能够独自进行运算相关题型。
在此环节有一个地方需要教师们注意——少讲解题步骤,多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虽然这样的做法看似太过于占用课堂时间,但是这样的做法恰恰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运算方法,从长远来说,这是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在今后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主动的去分析题型的原理,出题人的意图,从而寻找解题方法,写出自己的解题步骤和解题答案,而不是等待教师引导解题或者是从有限的记忆中搜寻相关的解题方法。
2、增加“质”的占比
前面提到,很多教师和家长忽视了题型的质,单单只关注孩子做题的数量和正确率,这是很不利于学生发展和自我运算能力的提升的。因此,笔者建议各位教师和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准备一些复杂的题型,虽然复杂的题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就拿复杂题型来说,虽然复杂题型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但知耻而后勇,受挫之后的学生同样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另外,数学运算本身就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所遇到的题型会越来越复杂,学生们尽早的接触复杂题型,也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展开。第三,复杂的题型运算方式更为灵活多变,这是简单题型所不能比的,它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当学生接触并学习了复杂的题型后,再反过来看简单题型,就会觉得简单很多,做起题来也更加的游刃有余。
3、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采取更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难处换位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看题、读题、想题。能力都是经过反复的训练得来的,所以教师还要对这类学生加强训练——解题思路、运算过程等,力求让他们熟能生巧[2]。
4、从根源解决一类题
数学运算看起来是“永无止境”的,但其实不然,数学作为理科,是可以归类学习的,因为很多题目的原理是一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题目原理,深层次的理解题目原理,直到学生彻底掌握这类题型的原理。至此,学生不管什么时候遇到这类题都不会感觉有难度,即便是题目有些微的变化,但只要原理不变,都可以轻松解决。
5、数学运算技巧的传授
数学的运算并不是没有技巧,但这类技巧的传授方法要求教师们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例如数学中的加法运算:425+31,教师可以教学生们拆分组合运算法——425即4个百、2个十、5个一,31是3个十、1个一,现将5个一和1个一相加等于6个一,再将2个十和3个十相加等于5个十,故此题答案就为4个百、5个十、6个一,组合后即为456。
在乘法运算中同样可以运用相关的技巧——用生活实际例子培养学生数感。例如一斤榴莲15元,那么问2斤榴莲的价格是多少?20斤榴莲的价格是多少?200斤榴莲的价格是多少?2000斤榴莲的价格是多少?答案为15×2=30,15×20=300,15×200=3000,15×2000=30000,通过此类运算,学生会发现其中的“窍门”,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去探索数学课堂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方法,争取让学生领会更多的运算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宗艳.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的基本策略[J]. 课程研究, 2020(05):280.
[2]余海龙. 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