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中)第26期   作者:陈燕媚
[导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实施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要求,
        陈燕媚
        广西南宁市阳光新城学校 530219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实施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要求,亟需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做好充足课前准备、巧妙设置教学问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利用信息技术设备、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五个层面出发,系统地分析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调整课堂教学的结构、策略和体系,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知识、情感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科学的观念和创新的思想为指引,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来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革新,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
        一、做好充足课前准备,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需要以充足且精心的课前准备为支撑,以此来应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预设和生成。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科学的观念和创新的意识,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去对新课程标准、教材课本、教学大纲等进行深入且细致地研读,结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和需求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保证目标涉及知识、情感与能力三个维度,进而在目标的指引下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各项环节和活动,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这样才能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进行奠定坚实且有效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大青树下的小学》时,笔者利用课前时间,收集了大量有关的教学资料,从中摄取优秀的教学方法,同时对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归类。课前准备时,笔者收集整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通过少数民族的风情引出课文内容,在笔者的介绍中,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俗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对少数民族习俗的尊重意识。这样,笔者通过做好充足课前准备,奠定了课堂的教学基础。
        二、巧妙设置教学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从被动化的接受转向主动性的探究。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问题教学的关注和重视,试图提炼并把握教材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知识内容,以此为基础来设置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问题,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来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实现悬念教学情境的创设,直接触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展开深层次地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例如,在教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上课后,笔者先带领学生们对课文进行阅读,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课文讲述的内容。随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巩固学生们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阅读结束后,笔者从课文中提炼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们的思维,一开始,笔者会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金色的巴掌指的是什么?随着课程的推进,笔者会将问题提升难度,如,金色巴掌对作者有怎样的情感?提出问题后,笔者总会给予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时间,锻炼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待学生们得出答案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答案,根据学生们的答案,笔者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这样,笔者通过巧妙设置教学问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究。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相互间存在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来展开针对性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够,避免“优生吃不好、差生吃不饱”情况的出现。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并革新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将其分成优、中、差三个不同层次,进而制定层次化教学目标、提出差异化教学要求、实施针对性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适应性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教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们之间开始出现了水平层次的划分,这种学习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所以,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对此,笔者实施了分层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如,笔者会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将学生们分成A、B、C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由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组成,A层由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组成,B层由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组成,C层由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组成。三个层次划分好后,笔者会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以此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这样,笔者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加快学生知识理解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应用和普及,能够有效促进知识呈现方式的革新,使知识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和认识,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善于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将原本抽象的语文知识以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形式呈现和展示出来,创设出直观形象且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和听觉等层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优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转化并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与掌握。
        例如,在教授《金色的草地》时,上课后,笔者先引出本节课程的主题《金色的草地》,这时,笔者问学生们,是否见过金色的草地?金色的草地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们根据主题展开了猜测,趁着学生们此时高涨的情绪,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了几组金色草地的图片,让学生们欣赏金色草地的美丽。在展示结束后,笔者再让学生们打开课文展开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同样会出示一些图片,促进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笔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加快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
        生活是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最终运用的归宿,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的全新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将语文教学实践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具体来说,教师应积极拓展原有的教学思路和范围,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主动地去观察、挖掘并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资源,再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去,以此来还原和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熟悉的氛围当中去,使其充分体验并感受语文的应用价值、现实意义,让学生更具知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秋天的雨》时,本篇课文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对此,笔者引入了生活元素展开教学。上课后,笔者先以生活现象引出主题,同时让学生们回顾生活中的秋天的情景,然后,笔者再让学生们打开课文,感受作者笔下对秋天的雨的描写。这样,笔者通过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强化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有效课堂教学的达成和实现是广大教师不懈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不断实施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作为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与使命,端正教学的态度、观念和思想,把握语文学科特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通过做好充足课前准备、巧妙设置教学问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利用信息技术设备、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等策略的实施运用,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意识和内在潜力,进而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傲东诺尔.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农家参谋,2017(20):155.
        [2]莫俊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学教育(上),2017(07):62.
        [3]刘简.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18):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