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军
湖北省来凤县龙凤中学
摘 要:对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长课文,如果教师不做很好的处理,教学中就会出现“面面俱到”反而“一面都不到”、“平均使力”反而“处处无力”的现象,导致师生“身心疲倦”、“情绪低落”、“效率下降”。如何看待统编教材选编的长课文、难课文,又如何进行教学呢?我想,选入教科书的文章都应该有一定的思维价值,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可以做到从文章题目入手,做到长文浅教;从故事情节入手,做到长文短教;从语文要素入手,处理好重难点关系。
关键词:长文浅教;长文短教;语文要素
如何看待统编教材选编的长课文、难课文,又如何进行教学呢?我想,选入教科书的文章都应该有一定的思维价值,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把握住了教材的选编意图,学生经过思考或教师指导一定能够读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初中语文长课文教学的方法。
一、从文章题目入手,做到长文浅教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有些课文的课题本身就是文章的“文眼”。碰到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中寻找文章的切入点,为进一步阅读做好准备。如鲁迅的《故乡》一文,课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回忆中中的故乡是过去时的,而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而理想中的,则是将来时的。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神异色彩的图画,这里有生机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总之这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堂。这个“故乡”是一个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灵的反映,更是我记忆宝库里的珍宝。而现实中的“故乡”则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现实社会里失去活力的故乡,是一个让作者觉得悲凉的故乡。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不光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来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闰土,却与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阂,让自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原本性格开朗的闰土,中年的时候却变的吞吞吐吐,原本与自己是兄弟相称,而今却是形同陌路人……原来是文静的豆腐西施而今却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原本终日不说话的,而今却是尖酸刻薄的化身,这怎么能够不让作者伤心……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的遭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从文章题目入手,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了解了课文内容,做到了长课文浅教。
二、从故事情节入手,做到长文短教
语文教科书选文首要考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难易适度、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课文的难易与字数的多少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故乡》短篇小说的故事比较简单:“我”回到故乡时的见闻和心情—“我”在故乡与曾经熟悉的人的人的交往—我离开故乡时的失望心情。《故乡》不仅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也不仅说的是对未来的希望。课文里书提到了母亲、“我”、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归结起来是三代人,母亲是长辈,“我”和闰土、杨二嫂是同辈中人,而水生、宏儿则是下一代。
在这三代人里,对母亲是轻描淡写的几笔,去勾勒出一个知书答礼、富于爱心、爱护儿子的长辈;而“我”是整个社会的目击者,而下一代则是接班者,代表着故乡的希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
在分析小说情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我”对这三代人不同的感情:对母亲尊敬,对闰土和杨二嫂同情,对水生和宏儿的爱护。对母亲长辈的尊敬体现在听从母亲的话,去拜望亲戚本家和乡邻的关心;对闰土的同情,主要是从他的变化上的来体现出自己对他的同情;而对下一代的爱护,主要是对下一代人热情的关注。“我”对闰土和杨二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我”对水生、宏儿是充满希望的。正如小说倒数第三段中写的:希望下一代不要“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通观全文,“我”虽然不是作者鲁迅,但是在这个“我”身上,更多的还是作者的影子,以至于学生们一站起来,就说“我”是鲁迅。虽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但是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而这样的生活,是“我”(或者说是鲁迅)所不希望的,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们,能够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抓故事情节多样化的朗读训练,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可以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学生小说主题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全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长课文变短了。
三、从语文要素入手,处理好重难点关系
从伴随语文统编教材一起诞生的有一个重要概念是“语文要素”。专家指出,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语文教学突出重点,需要依据统编教科书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悟透文本,发掘、提炼出文本的教学价值。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关键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在充分解读、吃透教科书的基础上,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依据文本特点和学情精准目标,教学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找准着力点。每节课抓住一到两个重点或关键问题,不求多,只求“一课一得”。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读书、作文、口语交际等规律于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这种能力与习惯不是凭空得来,课文正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能力、学得方法、培养习惯的重要凭借物。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每一册书、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
四、结语
对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长课文,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做很好的处理,教学中就会出现“面面俱到”反而“一面都不到”、“平均使力”反而“处处无力”的想想;“趣味盎然”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无休无止”的时间与耐力的“马拉松”竞赛,导致师生“身心疲倦”、“情绪低落”、“效率下降”。“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语文教师应当“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成勇.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点拨方法探析[J].学苑教育,2020(16):31.
[2]牛和伟.初中语文批注式课文教学方法浅谈[J].中华少年,2019(18):228.
[3]李成义.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