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萍
咸阳市秦都区马庄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712031
摘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能力,这就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写作水平的提升、学习成绩的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提升教学质量,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本文就对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式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构成,而阅读能力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倾注了很多精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传统、单调的阅读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的阅读问题较多,阅读质量不佳。所以,教师要改进阅读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阅读环境,发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上阅读。只有开展适合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也为后续的学习打造基础。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阅读兴趣转化为阅读动力,让学生在阅读动力的引导下,主动进行阅读文本,体会文本内容。直观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事物或画面,这种情境创设方式能够将情境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现。语文是让人通过阅读文本来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所以,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通过添加信息技术,将抽象知识转变为直观体验,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语文情境,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阅读文本,为有效教学打造基础。
例如,在阅读《草船借箭》这篇小说节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把学生带入到文本情境中,通过真实画面,让学生看到诸葛亮是如何从曹操借箭,体会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大胆表现,进而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自愿进行阅读和理解。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提前找好的“草船借箭”影视资料,让学生欣赏。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对文章的阅读有了一定的兴趣。然后,教师将视频暂停,并提出阅读问题:“同学们,视频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很想知道故事的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诸葛亮能否借到箭?是怎样借的?用了什么工具借的?接下来,我们通过阅读课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吧。”这样,学生具有了直观的感受,非常容易把自己代入到视频中。紧接着,让学生在完成文本的阅读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阅读方式,能有效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积极性也比较强,阅读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阅读能力也会大大增强。最后,教师把没有播完的视频,播放给学生。通过运用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生动的阅读情境,学生的体验感明显增强,兴趣得到了有效发展,也会自愿进行阅读,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比较阅读,加深学生阅读理解
比较阅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阅读策略。在比较阅读中,学生能够整合多篇文本,并把其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整合、梳理、加工,变成自己的知识与理解。利用比较阅读方式,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比较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整组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如,在阅读《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灯光》等这单元的时候,教师用《七律·长征》作为引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点”和“面”的写作方式。
然后,在阅读《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四个场景描写的对比、分析和理解,体会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最后,在阅读完《灯光》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就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课文,从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进行比较,并结合思维导图的方式,说说自己的阅读理解,或者写出一篇阅读心得和体会,可以在小组内部相互传看,相互交流,相互点评。而利用比较阅读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求知欲
问题是在一定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语文阅读中,学生不可能只阅读,不思考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的引导,学生将无法清楚的了解课本的中心思想、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以及其他内容。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进而整理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实现阅读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阅读《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利用探究性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想象,开发学生的知识理解,在发展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同学们,宇航员为什么感叹说地球太可爱了?是从哪句话中体现的?对于‘慷慨’一词来说,你们是如何理解的?用课文的话来说说地球是如何慷慨的?”这个时候,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当然,在必要的时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阅读中的难点,强调语文阅读中的重点。但是,需要教师明确注意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对学生理解阅读内容有所帮助,可以先提出简单的问题,然后在提出较难的问题,不能一开始提出特别难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积极性以及阅读的求知欲。
四、组织小组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要想更好的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个人阅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以小组阅读,通过小组共同阅读,学生会按照小组内部的分工和依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来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同学相互鼓励的情况下,学生更愿意加入到阅读活动中,增强阅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阅读《伯牙鼓琴》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思,然后,在小组内部,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之后,教师为小组布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本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读完故事之后,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启发和感受?结合相应资料,思考“知音”是什么意思?你的感受是什么等问题。将问题带给学生后,部分学生会找资料,部分学生会理解文章意思,部分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小组的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完善相应的知识框架体系。通过小组阅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深化主题阅读,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综上所述,良好的阅读能力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华学生的学习品质以及学习能力。不同的阅读能力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阅读能力作为重点进行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教学目标,通过运用创设直观情境、利用比较阅读、设计探究问题以及组织小组阅读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阅读环境中,提升阅读能力,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打造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嘉芬.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课外语文,2015,9(6):87.
[2]张金玉.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34):118.
[3]李玉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7(3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