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红
柳林县第一小学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要求指出,小学语文应该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兴趣,加强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亲身经历到语文文字的学习中。所以,把学生带入情境来学习语文成为新形势下的重要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创设趣味、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对此,在小学阶段,运用情境教学开展语文教学是合理且恰当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课堂构建方式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中,通过为了学生创设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兴趣、积极思考、记忆知识的一种生动的学习方式。情境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通过实物情境或者虚拟情境帮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学生在情境中接受语言训练,获得美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教学运用依然存在问题。所以,为了更好的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下面,文本就对小学语文运用情境创设的有效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一、结合科技,语文情境直观化
直观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事物或画面,这种情境创设方式能够将情境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现。语文是让人通过阅读文本来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单调的阅读方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学习动力也会不足。而新时代下的信息技术更加成熟,在教育教学中添加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知识转变为直观体验,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语文情境,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获得知识,为有效教学打造基础。
例如,在阅读《观潮》这这部分语文内容时,教师就结合信息技术,创设较为真实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魅力以及作者语言表达的美,进而发展学生的兴趣,学生会自愿进行阅读。在语文学习前,教师先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内容,如,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图片和音乐。然后依据“观潮前”、“观潮中”、“观潮后”三种观潮方式,设计教学课件,并且附上对应的解说文字。之后,在开始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先把视频、音乐播放出来,让学生欣赏、聆听。这样,学生具有了直观的感受,非常容易把自己代入到视频中,真实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紧接着,教师就开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由于学生已经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也会比较容易的学进去,对课文也比较感兴趣。相对应的,学习注意更能集中,积极性也比较强,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学习能力也会大大增强。通过运用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的体验感明显增强,兴趣得到了有效发展,也会自愿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结合问题,语文情境问题化
问题情境是在一定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问题的引导是情境创设中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语文的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层次探究语文知识。并且,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会不断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例如,小学阶段的课文中涌现大量词汇,这些词汇对学生来说,是陌生、不了解的,即使学生也很难进行区分。如,小学语文词汇中,“安静”、“平静”、“肃静”等关于静的词语重复出现,这些词语中,学生很难区别这几个词的意思。所以,教师就利用这个机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先让学生分别解释这几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这几个词语进行遣词造句。学生听到要造句的时候,都在思考其中的问题。为学生设计出趣味的问题,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同时,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不能因为题目过于困难,导致学生无法回答和思考,也不能设计的过于简单,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运用这样的方式,既发展学生的兴趣,学生加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有效提升了课堂参与度,还能,提升学生对知识探究、思维创新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结合游戏,语文情境趣味化
人的兴趣使然是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在语文学习中,教师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兴趣点的引导下,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接受知识、记忆知识。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游戏、新鲜事物具有浓厚的好奇感。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发展兴趣,接受知识,记忆知识,从而掌握知识。
例如,为了引起学生的语文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语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语文,发展兴趣。如,游戏“成语连连看”。在语文学习之前,教师先了解学生的语文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游戏内容。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先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并将游戏规则讲解给学生:在“成语连连看”的游戏中,每个成语只有一个字,每次小组派一位学生,将适当的词语填写进去,无论横排还是竖排,组成的成语一定是适合的。如果不是成语,或者没有成语相连,既游戏失败,胜利的小组可以获得相应奖励。在这样的情境学习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并且学生在填写语文的时候,动手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最后,教师为学生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运用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会不自觉的加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为后续教学打造了基础。
四、传统文化,语文情境故事化
故事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选择故事,并将故事和教学知识相结合的一种情境教学方式。相比较单调的学习方式来说,故事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发展学生兴趣,让学生自愿加入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因此,教师要结合传统文化,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转变沉重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愿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也会自觉去探索故事中的语文知识,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阅读《纸的发明》这部分语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案例和故事。在语文学习中,教师配合着故事情境教学,为学生开展相关的指导:“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纸的发明人以及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就随着时间的脚步,回到过去,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向学生普及这些内容,方便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历史故事,从而发展自己的兴趣。在为学生将讲述语文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用视频、音乐、图片等内容,突出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有效掌握。运用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的兴趣,能够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让学生在语文的道路上,变得更加积极。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实情,结合学识内容和情境教学,通过巧用信息技术、设计悬疑疑点合理利用游戏以及等方式,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摆脱原有低效的学习方式,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刘艳芳.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路径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5):157.
[2]马俊婷.情境教学,事半功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
[3]朱亚旭.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J].数字化用户,2017,23(04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