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二中学校
【摘要】在高三是高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与此同时也是高考备考的重要阶段。从传统观念上面来看,高三的课程主要就是以复习环节为主,以训练为辅助去开展学习。老师觉得不需要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也不需要复杂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学课堂,复习的环节是很枯燥的也是很乏味的。要想真正的实现高效率的语文复习工作,并且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需要老师着手于去改变和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字】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力
【正文】随着教育革新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国家对于高中时期的语文教学也一直都在进行着完善和修改。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课程,对于学生们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语文这门学科也是高考的重点科目。但是当前的语文复习环节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复习效果和复习效率的进步。
一、注重体验环节,提升学生的课堂集中能力
在高三阶段的语文复习环节中,课堂内容一般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古诗文和文言文的熟记、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且每个部门都包括大量的细小知识体系。学生们在复习的时候可能效率比较低下。针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可以更多的注重体验环节,利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去提升学生们在课堂当中的集中度。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游褒禅山记》这个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环节中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竞赛活动形式来提升课堂中的活力,比如这篇文章有很多的注解需要学生们掌握和牢记,在复习的阶段为了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课堂集中度,提升课堂上面的复习效率,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快的复习和掌握正确的词意,就可以在课堂前十分钟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成员去答题,平均一个回合需要回答十个课下注释的意思。然后在最后对于每个小组的正确率进行归纳整理。利用竞赛这样的复习环节能够让老师更好的去把握和掌控课堂教学进度,也能够让学生们提升对于零散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提升复习课程的活力。
二、创新复习模式和方法
语文复习环节中,题海战术已经不在适应于当前的复习模式了,老师应该走出传统复习模式的局限性,要进行创新和分析,确保复习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果。要去理性的运用一些习题去进行巩固和复习。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个单元的复习环节中,在对于阅读文章进行复习的时候,老师可以对于阅读文章的方式、知识体系、思维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在高考时期,对于阅读知识的考查主要就是让学生们先对问题进行浏览,在课堂中要对于问题做好标示,然后再去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分析文章。在复习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模块式的复习模式来开展阅读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比如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如何去阐述和概括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然后把《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总结和归纳。老师可以针对于这个小小的阅读知识点把不同的阅读短文内容进行罗列,让学生们综合这些内容来进一步巩固和复习相关的阅读知识,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答题能力,确保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保证质量又能够提升效率,以此来有效的提升语文复习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语文复习的效率和继承加快了,也让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得到了提升。
三、拒绝死记硬背的套路复习
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一些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快速的提升成绩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套路学习方式,这让很多的学生都陷入了只要背一背就能够作为应对考试的武器误区当中。如果老师把这样的复习套路和观念传授给学生们,就会让复习阶段的教授和学习都陷入了误区。所以,在高三阶段的语文复习中老师应该科学的、合理的避免套路复习方式,要确保复习教学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这就需要老师在高三阶段的复习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方式和观念开展复习工作。比如针对于作文模块的复习,老师可以依照高考考试的作文几大类型作为前提基础,如一些话题形式的作文、半命题的作文、看图写作等等,在牢固的掌握了各种类型作文的知识和套路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但是切记一定不要让学生们去死记硬背一些作文模版和写作素材。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三的复习阶段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同时也是考验技巧和心理应变成立的时期,不光需要埋头苦学还应该使用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复习方法去复习是更为重要的。在复习阶段的老师一定要转变传统形式的教学观念,要确保语文复习课堂的活跃性、参与性和高效性,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技能丰富语文复习课堂的内容,让学生们既能够保障复习的效率也能够保障复习的效果,从而来最大程度的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考试压力,让语文复习工作也能够更加顺利、高效的推进和落实。
【参考文献】
[1]张华.个性化复习在高中语文复习中的运用研究[J].新智慧,2020(16):64.
[2]张钰.关于小学高段语文复习课的优化设计探析[J].知识文库,2020(1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