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
凤凰第二中学 湖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16200
摘要: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兴趣,保证学生主体的认知状态,还使学生在认知理解等方面得到加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课堂目标。同时,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清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师生之间的互动效益和课堂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将生本教学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活动之中呢?对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本教学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也是初中生认知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其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学生的文化理解、语言意识、思维构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初中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语言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与理解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法,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培养与引导,进而导致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不足,影响其自身的认知发展。因此,本文从生本教学的概念和作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发展现状、生本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生本教学的概念和作用
生本教学,主要是将生本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或教学行为。其实质是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目标,切实满足学生个体所需的一种教学活动。将生本教学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效果,还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更加透彻、高效。同时,将生本教学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语言的学习讲究方式和方法,其生本教学可以更为全面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思路和认知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此外,将生本教学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学生形成体系化的认知思维。语言是复杂多变的,对于初中生而言,掌握其中的语言架构,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语言的认知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
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发展现状
结合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活动的组织情况和实施效果展开分析,发现大多数教师依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影响学生主体的学习质量和认知效果。第一,目标不明确。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其学习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而展开,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主体目标,其任务不明确的现象尤为突出,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开展存在低效状态。第二,教法单一化。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保证课堂活动的有效实施。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存在方法老旧、组织单一、形式简单等问题,导致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理解效果产生不足。第三,缺乏个性化。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主体,教师应采取个性化的培养策略,以此来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但在当前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个性化的培养策略,未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导致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三、生本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把握备课目标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学习开展的“指南针”。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重视起备课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学情所需和内在所想,以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目标为基础,积极展开合理有序的备课活动。如在《藤野先生》的备课中,这是一篇回忆类文章,描述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和情感,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意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对此,我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将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认知基础和理解难度,我将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并采取资料搜集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以此加深学生阅读理解,保证课堂活动的实施效果。
2、主题情景设定
语言学习本就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认知过程,如采取单一化的语言讲授,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懈怠、厌倦的学习状态,这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将直观化的情景引入其中,设定与课本内容相适应的语言环境,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内容产生形象化认知,增强学生的理解水平。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展开形象化引导,依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定主题情景,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和阅读体验。如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这是讲述苏州园林独特景观的内容,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对此,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网上有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做成电子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景体验中,学到有关于苏州园林“图画美”这一特征,提高学生的主体理解和文化渗透。通过主题情景的设定,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还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意识得到加强。
3、课堂问题引导
问题是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环节,其问题的有效设置,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效果,还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巩固基础、提高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发展情况,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探究课堂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如在《背影》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文章中的整体内容和思想架构产生初步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父子之间的情感体验,巩固学生的阅读基础,对此,我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设置以下问题:①通过对父亲在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情感?②通过车站送别的场景,表现父子之间怎样的感情?③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到的?通过对问题层次和问题内容进行有效设定,不仅能加强学生的主体理解,还使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
4、小组合作实施
课堂教学需要面对多种多样的学生个体,其传统中“满堂灌”等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及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学生的主体发展。对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准确把握学生个体与整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情况,进而采取合理、恰当、有效的组织手段,引导和培养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如在《白杨礼赞》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现象,对此,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同时,我还结合各组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学习问题,如“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那些地方?”等,保证学生个体学习的同时,还能提高小组之间的语言理解能力,促进其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备课目标、情景设定、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方法的应用,充分发挥生本教学的主体理念,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得到提升,还使学生在语言理解、情感把握方面得到加强,进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增强能力。同时,从学生的主体入手,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导向,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学生在教育发展中获得更为直观、积极的主体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冰华.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31):26.
[2]段金元.论初中语文"生本教学"理念与课堂实践[J].考试周刊,2018(19):50-50.
[3]李雪桂.生本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2017(2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