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霞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七一潺亭中学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一直以来追求的教学目标之一。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随着初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切实采取高效、有效的措施提升语文教学成效已迫在眉睫。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生活中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师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就在课堂,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而忽略了本身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因而也失去了很多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也只是单纯的讲授课程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将语文的艺术传递给学生。长此以往,有的学生对语文课更加感到乏味,有的学生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整体而言,教学的有效性也逐渐降低。本文结合实际,主要对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以下几点分析。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师十分重要。所谓思想方式决定行为方式,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有正确的行为活动。教师要一直坚持陈旧的教学观念,也不会有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更不必提课堂的有效性多高了。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立足教育,投身教育,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进行高效有效的教学活动。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涵养,从整体上提高教学的效果。每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不同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语文基础,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位学生,调动整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专业技能,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悟,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为课本为主,教师主要教授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导致学生对书面和教师讲解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容易使课堂沉闷枯燥,学生也缺少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图文声并茂,能从多重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更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习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本篇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这本小说对于初中生都不陌生,但是看过书和视频的人相对较少。很多学生对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感到难理解,而理不清人物关系容易使学生学习的时候出现思维混乱,不能深刻理解相关人物和课文内容。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做一张人物关系图,同时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学习更直观的理解。然后播放电视剧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片段让大家观看欣赏,不仅缓解了枯燥的课堂氛围,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刘姥姥的理解程度。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作品区域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古今中外相结合,若要学生精准地把握每一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文章含义,对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因此,教师可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通过重现当时作者写作背景、进行课文相关延伸对学生起到一个深度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学生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学习到知识,助力了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建设。
三、进行有趣的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实现有效、高效的重要一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缺少课堂互动,导致课堂乏味,而且教师过于严肃,也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有距离感。因此,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挣脱陈旧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上加大师生互动的环节,增加师生互动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构建活跃、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们的分角色朗读的环节,以师生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根据文章中的内容排演一个小话剧,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此片段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演绎,在活动中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减少师生关系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教师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不同的互动教学活动,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增加与教师的交流,利于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互动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开展有趣的师生、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密切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同时,教师应当深度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助力构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四、改变作业布置现状,改进作业评价标准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便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传统的初中语文作业是封闭化和机械化的,主要就是督促学生理解生字词、背诵课文、写作文,并且让学生大量刷题。这些作业形式和内容较为固话,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成绩也不理想。教师要认真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对当前语文作业的态度和完成情况,注重语文作业的开放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增强课后作业布置的多样化,让学生增强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一文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写作任务,让学生们写关于自己的故乡,写对故乡的感情、故乡的变化、故乡的人物等等皆可;或者是展开联想,对课文中某个人物进行故事续写,要求将已有的和本文新学的写作手法合理运用到写作中去。教师要教会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密切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作业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又如,学习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后,在让学生们理解了诗歌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后,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已较为丰富,能够在写作中根据文章内容书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由于每位学生写作水平能力不同,教师要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通过此类作业的布置,可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学会运用语文,增加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
课后作业设置的多样化也要求教师改进评价体系,不再以参考答案论对错。课后作业评价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学习兴趣,在评价中,教师要擅长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进步,对于作业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针对性辅导,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学生语文综合实力的提高,参与语文实践能力的增强,对初中语文教师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语文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的学习效果,为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晓丽.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J].2018,(13):170.
[2]王春香.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2018,(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