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成林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六中学校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在改善数学课堂内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有显著实效。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把言说权交给学生;;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组织学生有效合作;要科学合理的分工,促使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要适时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 有效 数学课堂 实效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激活课堂,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同时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在改善数学课堂内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有显著实效。下面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谈体会。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把言说权交给学生
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小组开展讨论的基础。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压抑沉闷的课堂,难以让学生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欲望,而宽松和谐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很自然地放松自己的心情,摆脱紧张和恐惧,从而更能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首先需要教师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以更加轻松的心态去思考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并同小组成员开展有效的讨论和思考,解决数学问题。首先,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质疑问难。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平等的对待,以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意识和精神。其次,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有效开展小组讨论需要老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言说权利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开展讨论,阐述观点。
二、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组织学生有效合作
1.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好的情景引人能很好地吸引住学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数青蛙的儿歌中,当学生发现歌中蕴含着数学规律,读完儿歌时,我不失时机地设问:“你能用一句话表示出这首儿歌吗?”虽然原来学习过找规律的数学题目,但要同学们能够很快地找出这个规律还是有点困难,他们想表达却苦于表达不出来,这个时候适当引导他们合作学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这个规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会用字母X的代数式来表示。这样学生不断地在思考问题中体验、领会了数学规律,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生活经验,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创设有趣、生动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2.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时,促使学生协作互助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时,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的方式,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争论,引起思维碰撞,学习效果更为有效。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一张正方形红纸,边长66厘米,要用它做成底是33厘米,高是22厘米的三角形,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要求学生先自己读题,理解题意。一位学生读着题不由叫出声:“如果问题中没有了最多就不好做了。”是这样的吗?解决这个问题与最多有联系吗?有的学生觉得没有什么联系。这个时候我抓住机会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经过几番面红耳赤的争论,最后得出结论:有“最多”两个字,说明剪成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需要帮助时,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正方形”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让学生帮老师设计花坛:在一块正方形的花坛上,欲修建两条直的小路,使得两条直的小路将花坛平均分成面积相等的四部分(不考虑道路的宽度),你有几种方法(至少说出三种)?一般的学生都能想到两种,就是对称轴的两种方法,对于第三种学生会感到束手无策,教师抓住时机组织小组讨论。学生会积极的拿尺子、铅笔在纸上画,小组之间热烈的交流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同时验证着这些方法是否正确,一定时间后让学生再次讨论归纳这些方法有相同之处吗?学生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创新学习的活动中去并及时反馈学习心得。
三、科学合理的分工,促使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包括四个方面的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一个空心圆柱,一个和圆柱等底等高的空心圆锥、沙子、水),让他们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究圆锥的体积。学生兴致盎然,有的两个一组先用水来实验,有的四人一组用沙子来试验,有人操作,有人记录,根据结果再讨论、推测,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作用,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四、适时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点拨,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做好监督,并适时进行指导和点拨,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如果老师置之不理,学生就会很难去解决这个问题,讨论也就无法有效进行下去,甚至学生对讨论失去兴趣。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要时刻观察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突破思维障碍,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监督学生,维持好课堂纪律,让小组合作学习紧紧围绕教学任务而开展。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要及时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切忌嘲讽,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不断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出沼泽。小组合作学习尽管有如此多的优点,在数学教学中使用频率也很高,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许多的低效现象,如小组合作的时机不当,合作的效率不高等。如何才能解决以上问题,走出这片沼泽,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还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