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渗透与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中)第26期   作者:成中超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教学思想已逐渐应用于课堂学习之中。
        成中超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尧辰路校区 江苏省  南京市  210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教学思想已逐渐应用于课堂学习之中。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育方法得到转变,还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意识得到加强。数学作为小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运算推理、逻辑分析等方面起到促进效果。然而,在当前的教学组织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手段和培养方式,导致学生的数学水平提升不足。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学习而言难免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对此,教师应采取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引导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发展,保证学生主体的课堂效益。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将其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之中,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使学生能够获得多元化的主体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有效教学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效教学的内涵和实施意义、有效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深入了解、重点分析,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兴趣,还对学生的主体理解起到促进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未能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主体的认知发展。第二,教法运用不得当。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缺乏合理性,其组织形式也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在枯燥、重复的“讲学练”的模式中难以产生积极的学习意识,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三,个性化指导欠缺。部分教师在面对差异学情的施教方面缺乏个性化的指导策略和培养计划,导致学生的整体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和实施意义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合理、恰当的施教手段或组织策略,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并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以及创造性学力得到良好发展的一种教学理念。将其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之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适宜的策略引导下获得高效的主体成长。同时,将有效教学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之中,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大多具有抽象化的特点,其有效教学的策略制定,依据学生的主体学情和教情发展而形成的,使学生在形象化的课堂活动中产生直观的认知理解,并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对学生数学感知的培养起到促进效果。
        三、有效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1、引入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将这些生活场景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使学生在主体感知和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这对学生的学科发展起到巩基的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运用信息化手段,引入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学生的探究方向,使学生在贴近实际生活的环境中收获更多的课堂知识。如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中,这是关于图形运动方面的学习内容,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保证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此,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生活中涉及平移、旋转、轴对称等事物以动画特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如推拉的窗户、火车的行驶、商场的观光电梯、电风扇的扇叶、剪纸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其数学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图形运动的特点。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使学生在抽象思维的发展上得到提升。


        2、创设问题环节,巩固课堂基础
        课堂问题往往能反映出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学习与理解效果,并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保持有效的思维状态,加深主体理解,巩固课堂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而调整相应策略,以此来保证学生主体的学习质量。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学情,科学创设问题环节,合理设置问题内容,避免出现超纲、低效等问题,保证学生主体探究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如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概念和计算方法,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巩固学生的运算基础,对此,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以下课堂问题:①填空:48里面包含()个8。一袋橘子重5千克,800袋这样的橘子重()千克,合计()吨。在除法里。()不能是0。②判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小是10。()从18里减去3,连减6次,刚好减完。()③解答:有40个人参与音乐兴趣小组,如果每6人分一组,至少再来多少人才能正好分完?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有效设置,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还使学生的课堂基础得到巩固。
        3、开展游戏互动,加强主体体验
        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娱乐活动,将游戏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打破传统枯燥乏味的授课环境,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加强主体的课堂体验。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组织游戏互动,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保持学生的主体状态,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设计目的。如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学生已通过独立学习、小组探究的方式,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对此,我组织学生以“小数字大通关”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将不同类型的除法公式转变为一道道“关卡”,学生只有正确回答才能达到胜利的终点。学生听到游戏规则后,纷纷举手表示参与,迫不及待的想要赢得最后的胜利。通过游戏活动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加强学生的主体体验,还使课堂的学习氛围得以高涨,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结合微课资源,丰富学习形式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工具,其微课资源的运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还使学生的主体理解得到加强,更易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微课资源,引入针对性的目标任务,帮助学生加深重点知识的课堂理解,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学会周长计算,对此,我结合学情变化,导入相应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对其进行观看和学习,并着重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内容展开细节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同时,我还在微视频中重点突出周长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使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更加深刻。此外,结合微视频,我还设置不同的探究问题,如“我们该如何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等,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运算效果。
        综上所述,将有效教学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之中,采取生活情境、问题环节、游戏互动、微课资源等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还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概念法则的理解上得到加强,保证学生主体的课堂效益。同时,从问题入手,以有效教学思想为行动指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化学生的思维架构,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数学感知方面得以正确引导,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理导航,2017(6):37-37.
        [2]屈尧龙.例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四个关注点[J].中外交流,2017(18):139-139.
        [3]徐国庆.问题导向,信息时代见成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4):227-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