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
固镇县城关第六小学
摘要:小学是学生数学素养养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尤其重要。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这一学科为切入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策略展开分析,以此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素养;实际生活;操作活动
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活动以及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观念以及思维品质。数学素养的高低体现在学生是否善于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在观察事物中,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思维、手段、方法去分析与解决问题。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逐渐提高。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分析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点,并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作用到课堂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建立数学观念,以此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一、联系实际生活,丰富课程资源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见,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将生活与数学学科建立联结,这样既能够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还能够伴随着丰富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数学世界,以此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受与情感。
以“分数乘法”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我首先出示一幅情境图,既:小明、小陈与小花在分蛋糕,同时,提出问题,即: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如何算出小明、小陈与小花一共分得多少蛋糕?这样便使得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参与到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小组交流等环节中。这时,我也大胆地鼓励学生呈现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同时,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进而加深了他们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可见,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呈现情境,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他们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展创造思维
学习是学生与外界环境建立联结的过程。在小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仅需要思维这种认知的参与,还需要感知觉、想象等认知的共同参与。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操作活动的积极展开,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同时参与,这样既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促进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得以提升。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展开图,并进一步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我首先出示问题,即:我们沿着画有红线的棱剪开,可以怎样剪?同时,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说说自己准备剪的步骤,并由此完成操作活动。随后。为了使学生认识展开图,我展示剪好的展开图,并让学生观察展开后的每一个面与原来的面有什么关系?是否能够将展开图还原为立体图?于是,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鼓励他们尝试沿着正方体纸盒其它的棱剪一剪,看一看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在小组开展操作活动时,我巡视指导,进而促进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思维。
三、设置课堂问题,完善知识结构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推动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课堂问题,这样既能够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有效联结,不断更新学生的数学认知体系,还能够以问题为导向,进而抓住学习的重点,从而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
以“百分数”为例,由于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使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首先呈现学校篮球队三名队员各自的投篮次数以及统计表,并通过“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这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几分之几的大小,进而使他们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将表格中的几个分数改写为分母是100的分数,以此比较它们的大小,这样便使得学生初步体会到百分数的特点以及作用。可见,将课堂还给学生,并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设置问题,既能够启发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还能够帮助学生完善对百分数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学变得更加自主、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当成有意识的教学活动,并对数学素养建立清晰的认识,进而切实把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这样既能够启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产生深层次的学习行为,还能够使他们的学习情绪得到不断升华,进而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提高,并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思想方法??[J].今日教育,2016(7):74-76.
[2]张伟.浅谈小学数学学生数学素养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6(25):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