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中)第26期   作者:刘建平
[导读] 学数学是对一个学生的理科思维培养最重要的一个科目,各项基本的解题能力计算能力
        刘建平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双河镇宋家学校

        摘要:小学数学是对一个学生的理科思维培养最重要的一个科目,各项基本的解题能力计算能力,甚至创新能力都在小学这个阶段得到启蒙,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应当是受到足够重视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在长久的学习过程当中受益良多,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明白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在课堂上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学习知识,在课后也进行知识总结,进行素质拓展和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课后复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在新课程改革下是十分有用的,学生才是学习探索道路上的探险家,教师只是学生的引路人,所以在教学方式中,教师应当刻意转变教学地位,增加学生表现的空间,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之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做讨论,希望本人的拙见可以起到好的作用。
一、课前认真预习
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而不着重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很多时候都忽略了课前预习对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经常会摸不着头脑,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也不明白学科教学的重点在哪里,会造成学生学习吸收的程度非常低,十分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布置任务并且进行检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我在进行讲解“位置与方向”这一章节时,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的学习养成方向感,认识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方向和坐标是如何使用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空间概念,为学生深度学习打下基础,这些内容在讲解起来时,因为方位的抽象性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学生对里面的逻辑和概念进行理解的话,进行教学的过程应该会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我在课程讲解之前就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先对课本上的方位概念进行自主学习和理解,随后我还布置了考察任务,让学生搜集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并且在课堂上进行沟通和分享,在实际课堂中,这样的方法十分有效,学生对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度明显提高,有很多学生都提供了非常多有效而有新奇的方法,学生也能跟着我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认真听讲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一定要克服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师生保持距离的教学状况,只有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构建和谐交流的桥梁,那么师生之间才能够培养比较强的情感羁绊,以及信任感,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上摆正学习态度,积极听讲,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学习知识,十分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且学生还有比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做到为人师表,行为得当,在课堂上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进行讲解“三角形”这一章节时,章节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图像特性以及特征有着更深的了解,为了在课堂上快速地对学生进行图形重构和性质分析,我就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讨论的话题,给足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手工制作的木凳子的支撑连接部分采用的是三角形结构吗?”这个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解答,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自学能力就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见一斑。
三、课后及时复习
有科学研究表示,人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一个人在接触陌生知识后的一段时间内,及时进行总结和复习,那么这个知识将会在个人的头脑当中留下更深的印象,更难以遗忘,所以教师应当在课程结束之后,及时提醒学生进行复习和总结,在学习过的知识当中查缺补漏,对产生疑问的部分进行记录,寻找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自主解,这样不仅对学生自学能力是一种锻炼和提升,还是对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的重要方法。
例如,我在进行讲解“小数乘法”这一章节时,这个部分的知识涉及面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复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了系统教学之后的每一个课程开始之前,我都会带领学生对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忆和复习,虽然时间十分短暂,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会对一些学生进行重点观察,对重点知识进行考察,这样能够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误区,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也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这样师生之间培养的良好默契,就能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共同努力构建更加优质和高效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当中明白,进行复习和总结是一种十分有效,并且优质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也能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以保持。
四、独立完成作业
除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堂上的学习活动需要良好的习惯之外,独立、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也是学生所需具备的良好品质。然而观察现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往往为了追赶进度或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而部分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则依靠家长或是他人来完成作业,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小学数学教师应从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入手,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作业内容来提升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并借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端正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之后,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计算题,比如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或是面积等之类的习题外,还可给学生布置一些测量并计算生活中具体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特征物品的面积。比如计算课桌的面积,房屋的面积等等。同时,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习题进行思考,在掌握相关公式并了解具体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将题目自主地解答出来。针对不懂或是不太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向他人请教,但是不能完全依赖于他人,经过他人的合理指导对题目进行自主思考和解答。
除了培养学生自主做题和独立做作业的习惯之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错题、典型习题进行分析、整理,了解自己做错题的原因,并对题目进行反复地思考和分析,将容易做错或是一些简单的习题记录在学习笔记中,对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在之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习题时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灵活应对,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自身解题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此,便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做题、做作业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深入探究以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凸显了出来,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活动的顺利进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畅进展的有力保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应当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进行督促和重点培养,有了良好习惯的加持,学生将会对学习保持长久而又深远的兴趣,并且学生也能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学科乐趣,并以此为支撑不断提升自我,促进更理想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卢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9)
[2]周挺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之我见[J].海峡科学,2014(10)
[3]杨茂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学习习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