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胜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旧州镇大岭小学,广西钦州535417
摘要:在许多人眼中,数学不过是抽象的定义、概念、单调的公式、定理和无聊的数字,符号。有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不愿参加数学课,那么,如何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呢? 这是我一些浅薄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差异;思考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系统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这需要教师从心理学角度,科学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遵循这样的差异。这样,我们可以激发每个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1]。在此基础上,按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贯彻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完全放弃应试教育模式,从而为每个学生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开展小组合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小学课堂教学在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十分重视。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实践证明,探索数学问题总是会有一些困难。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集中所有学生的力量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容易得多,小组合作也有利于维护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小组学习中的学生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实现互助的好处[2]。对于学生而言,小组合作可以凝聚所有成员的智慧,弥补每个人的能力不足,从而起到补充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使所有学生都从中受益。
例如:在“矩形面积计算”教学中,根据学生通常的学习成绩将其分为几组,将相似的结果分为一组以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然后,每个小组被要求找到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最后,他们的任务是尝试将正方形拟合为矩形,并查看它们可以组合多少块?请计算矩形的面积和周长。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应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进行明确的分工,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合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促进了共同进步。
二、探索知识的过程以提高理解能力
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在数学世界中,重要的不是我们所知道的,而是我们如何知道[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才能深入了解知识,内化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中,强调了探究学习模式,其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为我们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提供了条件。例如,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分米,毫米”的教学中,学生在进一步了解分米和毫米这样的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米的概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单位分米和MM对象的长度,使学生感受到初始的分米,毫米等。接下来,请学生将铅笔作为长度单位与显示的对象进行比较。接下来,要求学生观察1分钟的路程多长时间,为找到各种答案的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
最后,请学生在三个不同长度的直尺上寻找最大几厘米的距离吗?看一米长的正方形有多少边做成一个矩形长一米?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不仅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而且促进了所有学生的理解力的提高。
三、注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思维与认知
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Robert M.Gagné)在“试验与错误”理论的研究中指出,不同个体在试图产生不同认知特征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活动。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认知结果[4]。因此,掌握学习情况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认知,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乘法公式”的教学中,运用比赛法,使所有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背诵1到9的乘法公式,让学生理解乘法。接下来,让学生感知乘法公式的生成过程。最后,比较了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教学重点应放在“乘法”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给出相关的乘法问题情境,以便他们观察知识状况以全面,清晰地理解乘法。例如,让学生查看图表以找出公式。要求学生列出相关的加法公式,然后要求列出乘法公式,以便他们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乘法的含义。这样,各个级别的学生都可以尽快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发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于更独立的学生,老师应该鼓励他们通过积极的指导来提高创造力。相反,对于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批判和批评他们,而且要正确引导他们,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5]。例如:在“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是在相同分母中通过分数,比较分子的大小。但是,有些学生可以使用他们的小数知识来判断分数的大小。他们可以通过获取小数来判断分数的大小,并通过比较来做出更好的判断。这进一步说明了创造力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所有学生都能更好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好地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索愿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众所周知,个人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某些差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差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而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差异,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教学生。
参考文献:
[1]陆秀黔. 小学数学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研究[J]. 幸福生活指南, 2019(6):0097-0097.
[2]王建强. 差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8, No.493(12):57-57.
[3]张鸿. 遵循认知差异,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 16(01):177.
[4]张琬翔(Wan-Hsiang Chang). 数学读报游戏结合「认知-後设认知」策略对学生数学学习成效之探讨[J]. 教育研究学报, 2019, 53(2):81-102.
[5]葛代粉. 基于儿童认知差异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 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 2019, 000(011):P.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