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丽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树人小学
摘要: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语言;培养措施
小学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够帮助小学学生提高元认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感,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数学语言的表达存在情境性、跳跃性以及习得性等特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应用着实存在困难,使得教学实践需要面临较多难题。教师可通过情境再现、数学绘本等方法给学生提供丰富可感的数学情境,搭建梯子、树立信心,能够使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力处于更好地发展时期,通过利用肢体调动感官,进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信息,更好地开展多元化的数学活动,拉近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搭建平台,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阅读过程中感悟数学语言。
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教学内容阅读一遍,使学生了解到教学内容中各种符号、术语的含义同时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注意区分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细心阅读的习惯,对读内容中的各种术语、概念都要精确理解其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阅读内容所要说明的问题,能提高理解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适用。
二、在教师的澘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如: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时,针对28×25这道题,我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一个数可以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这一知识点,教会了学生一种新的计算方式:28×25=7×4×25=7×(4×25)。这样,解题时,先将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利用乘法结合律,进而使解题更方便。我讲述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跟我一起复述了这种解题方式,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出几道题,验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们兴趣大增。在这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数学语言能力。
三、在语言训练中发展数学语言。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通过多动口练习才能讲得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多创造适当的机会和氛围为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提高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从而发展数学语言。当全班在汇报交流时,教师可以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想法”;“你做得这么快,有什么好方法吗?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当结束全课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小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概括出主要内容比如:“在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这样,让学生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收获体会、不仅反馈了该生的学习情况,还让其余学生在倾听中得以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不仅重视教师使用教具,还强调学生使用教具,加强了启发性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并注重在操作的过程中是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例如学生在计算“35-8”这道两位数减一位数减法试题时,教师让每个学生拿出35根小棒,问:“怎样去掉8根?”有的学生边摆边说:“我从35里拿出15,15减8得7,20再加7得27。”有的同学则说:“我从35里拿出10,10减8得2,25再加2得27。”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
总之,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点滴做起,引导学生重视数学语言,要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表达中掌握知识,在表达中积累,在表达中创新,在表达中发展思维,逐渐成长。
参考文献
[1]何黎霞.浅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7)
[2]许晓雯.以“说”启迪学生的“思”——低年级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19(14)
[3]王薇.数学交流表达能力目标:中美两国的比较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