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漪霞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石狮学校 江西省上饶市 3341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入,小学数学课堂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导,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基础的学科。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有学习和思考的动力,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下面,本文从三个维度出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作以简要分析,以期抛砖引玉,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趣味;生活;探究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将其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驱使学生自觉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在情境中融合为一体,从而有利于切实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借助趣味场景创设问题情境
只有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萌发出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进而才能自觉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把握趣味性这一原则,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促使学生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知识点之初,我先是利用课件出示了三幅乌鸦喝水的情景图,并向学生问道:“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在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取来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然后往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块石头,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在这之后,我向学生问道:“现在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此,通过在课堂教学之初借助趣味场景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体积的概念,为学生接下来探究体积和体积单位做了铺垫。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应用并反作用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将数学知识引向生活。
通过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且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百分数(二)”这节时,我先是向学生问道:“同学们都出去旅游过吗?大家在出行时会选择什么方式?”在学生互相讨论后,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都有不错的选择,很棒!”接着,我利用课件出示了相关图片,并继续说道:“让我们看一看这家旅行社‘十一’黄金周接待旅客情况的统计表。今年自驾游人数比去年多百分之几?”在学生简单回答后,我继续问道:“如何确定去年和今年自驾游和团体游的人数呢?你还能根据以上统计表提出什么问题?”这样,通过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再将其寓于问题情境之中,不仅进一步拉进了学生与数学间的距离,而且还唤醒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基于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不仅从根本上背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严重甚至还会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情绪。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在转变观念的同时,以问题为线索,以情境为依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以“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我先是引导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进行了回忆,然后提问道:“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量有关?”经过讨论,学生基本达成了共识: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直径有关。之后,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在硬纸板上画出4个大小不同的圆,剪下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周长,并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通过观察几组不同的结果,学生发现虽然倍数不同,但圆的周长大多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这之后,我向学生介绍了祖冲之,使学生认识了圆周率,继而引出了圆的周长公式。如此一来,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这一教学形式符合当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要求,其中蕴含了大量抽象知识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在遵循参与性和针对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积极地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以便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海.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J].南方农机,2017,48(14):190.
[2]李德军,张保.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数码设计,2017,6(1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