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家国情怀,提升历史课堂魅力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中)第26期   作者:吴秀珠
[导读] 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吴秀珠
        福建省闽侯县第六中学  350108
        【摘要】  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家国情怀,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凸显家国情怀。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德育的优势,立足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家国情怀,从而提升历史课堂魅力。
        【关键词】  家国情怀;转变观念;创新教学;立足实践
        
        初中历史教学肩负着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责任,而爱国情感的产生需要基于一定的家国情怀。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培养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要求,更是与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高度契合的选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任重而道远。
        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家国情怀强调了家与国的关系,不仅包含忠孝一体的思想,而且强调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集体意识下国家归属感的重要内涵。家国情怀不仅关注家庭的和睦稳定,而且重视国家的安定与稳固,强调了家庭伦理同民族文化认同的一致性,也将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事迹归因于这种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没有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养予以高度的重视,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凭经验教学,新课程标准中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时常被严重边缘化。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创新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要求。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课堂要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并领会初中历史新课标精神,从任教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教师充分备课,熟悉新教材的基础上时刻关注家国情怀。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生历史知识普及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掌握历史技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
        初中历史是生动、多彩的,历史教师充分关注部编人教版教材中蕴含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七年级历史教材按照朝代顺序,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漫长历史画卷,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生读来兴趣盎然。八年级历史讲述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知道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激起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中国现代史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更加坚定了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九年级的世界历史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树立了民族自信心。因此,教师课前有效整合教材,渗透家国情怀培养,有趣又有料的历史课堂就“动”起来了。
        二、创新教学模式,凸显家国情怀。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身临其境的体验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渗透家国教育的内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历史歌曲、历史史料等学生感兴趣的历史课程资源,生动讲述历史故事,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德育的优势,有意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将家国情怀渗透于教学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高度契合新课标设计思路,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图片史料”、“知识拓展”、“人物扫描”等辅助栏目,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结合。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发挥“指南”功能,做好思路的导引,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自主融入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将教材中感性材料内化成为自身的理性认识,在自主学习中感悟家国情怀。
        三、 立足教学实践,提升家国情怀。
        为了提升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做到有效落实,有效的常态课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初中生从感性认识开始学习历史,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容易“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比较肤浅,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家国情怀”的提升自然就成为一句空话。家国情怀的提高需要学生融入自己的思考有所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夯实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历史学科能力,才能实现从感性的感知向理性的感悟的良好过渡。
        教师将家国情怀教的提升贯穿于教学过程,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走近历史,对历史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例如,讲述部编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主题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原始史料,也可以通过倾听老人讲述抗日故事以及观看抗日影像资料等方式,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深入挖掘历史事实背后的情感故事,从中真实感受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真实的家国情怀的熏陶。此外,教师可以密切联系生活,与时代接轨,充分利用地方史,通过考察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等方式,能感受历史就在身边的同时也形成了学生自身历史认知,彰显历史学科魅力。
    初中历史做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师讲究语言艺术,抑扬顿挫、充满温度的语言融入课堂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情绪,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探究、实践体验,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合作氛围,给足学生交流、表达想法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历史课堂动态生成精彩不断的同时,做到了以古知今、读史明智,提高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以新课标为依据,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理念,坚持教学创新,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的课堂魅力,学生在学习感悟中提升家国情怀,从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2011.
        [2]叶志文  甘海燕.融生理念下的家国情怀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2020(10)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