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亮
扬州市新华中学 225009
摘要:在本文的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过程中,教师注重从开展的意义、原则,以及策略三方面入手,并在此过程中,真正为学生搭建具有参与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高中体育授课模式,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最终达到提升高中体育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策略研究
在现阶段的高中学习过程中,部分学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上,并不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的面对学习中的挫折,也造成部分学生身体体质差的局面。针对此种教学现状,各个学校应真正重视体育教学,并在结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状况,构建相应的体育授课模式,真正促进他们的体育素养的形成。本文主要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论述。
一、开展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的意义
通过开展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优秀体育品格的形成,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的发展,以及更好地迎接学业上的挑战,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本文注重从以下三方面,介绍开展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的意义。
方面一,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本文中的运用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点,学生的体能。通过开展体育教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身体免疫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胜任学习中的挑战。第二点,学生的运动能力。学生通过体育核心素养的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在此过程中,真正在减少个人运动伤害的同时,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升。第三点,学生的心理。学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可以更为乐观地认识世界,认知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并在此过程中,真正锻炼一个强大的内心和阳光的心理。
方面二,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学生通过体育核心素养学习,可以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他们不仅可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式,促进个人身体素质的提升,而且还能促进个人心理素质的增强,培养个人稳定的情绪,乐观的性感,积极地与他人进行合作,促进个人适应能力的提升,更能让学生真正地珍惜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方面三,培养学生优良的体育品质。通过开展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学生可以真正认知规则的重要性,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个人的行为约束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的适应性。与此同时,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成功,或是失败的状况。为此,学生可以更为客观地认知个人的实际能力,从而在此过程中,了解个人在体育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真正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可以培养个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并在此过程中,懂得承当的内涵。
二、开展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的原则
在开展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遵循以下原则,并在此过程中,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创设相应的体育授课模式,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去拼搏,去思考,去感悟,从而达到高效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的。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三项原则,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
原则一,认知性原则。在开展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认知学生的实际体育学习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探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之间的连接点,打造符合学生认知的高中体育授课模式,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获得良好的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教学效果。
原则二,沟通性原则。沟通可以解决世界上的大部分问题。
在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与学生进行沟通。第一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高中体育教师可以阅读高中生心理的书籍,并通过实践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真正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探寻在教学中出现的真问题,并进行解决,从而构建具有适切性的高中体育授课模式。第二点,开展一分为二式的体育评价。在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一分为二地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既要让学生认知个人在体育学习中的优势,又要了解体育学习中的不足,从而在保护学生体育学习自信心的同时,让学生改正个人在体育学习中的问题,促进他们体育运动技能的提升和良好体育品格的形成。
原则三,反思性原则。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思,敢于否定个人已有的教学观点,并在质疑中,去肯定,去发现,从而真正促进个人体育教学观念的完善,以及体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开展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的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本文中信息技术是指手机软件。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手机软件,进行相应体育知识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构建竞争性的体育授课氛围,真正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目的。
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学习软件。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相应的运动软件,比如,“悦跑圈”、“keep”等,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此软件记录个人的运动数据,发表个人的运动看法。第二点,制定目标。“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定体育训练目标,比如,每天的跑步距离,并让学生定期的发布运动信息。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此软件群中,公布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从而在此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第三点,展示成果。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教师发现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强;有些学生变得更为阳光,并能冷静地处理相应的问题;有些学生养成了科学锻炼的习惯。
(二)运用生活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除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运动能力外,教师还应注重提升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真正让学生更为科学地认知困难,并在控制个人情绪的过程中,获得心理素质的增强,提升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教学质量。本文注重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
通过观察,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由此引发一系列学习问题、生活问题以及人际交往问题。针对这种状况,高中体育教师在深入学习相应高中生心理知识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真诚地与他们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了解自己的”,并在基础上,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疙瘩”,进行针对性引导,真正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应的书籍,电视栏目等等,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技巧,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共性,又要知晓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最为适切性的高中体育授课模式,让学生获得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双重增强,提升高中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传银.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06)
[2]陈秀枝.解析高中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0)
[3]齐吉生.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