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体能训练组织原则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中)第26期   作者:陈志贤
[导读] 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组织体能训练是极为必要的
        陈志贤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中学,福建莆田,351164
        摘要: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组织体能训练是极为必要的。因此,笔者对“初中体育体能训练”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立足教学实践展开了探索。基于此,本文重点阐述的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内容,并针对体能训练的组织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逐步促进学生运动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 体能训练 组织原则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能力与身体素质逐渐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最新的学生身体素质调查结果表明,尽管体育课程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近些年仍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过于集中在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忽视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针对性培养。因此,体能训练的意义与价值逐渐突显出来。为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的体能训练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一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体育学习效果。
        一、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来说,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改善学生身体机能与形态,维护学生身体健康。体能训练对于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均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体能训练有利于改变学生的体质,从而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中学生健康体质的形成。
        第二,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即人们所说的运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的体能训练通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无论何种运动学科,都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能之上的。所以体能的发展,无疑会对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总结,可以发现中学阶段比较关键的运动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所以体能训练也应该针对这些内容开展:(1)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在人体的任何活动中均会起到重要作用,它是维持人体基本活动的能力。通常来讲,力量素质主要包括上肢力量、下肢力量以及核心力量;(2)耐力素质。耐力素质主要是指经过长时间的活动之后,人体对疲劳状态的克服能力;(3)速度素质。速度主要是指人体或者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运动的能力。在运动过程中,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素质;(4)柔韧素质。柔韧素质是指人体中的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肉的伸展与弹性能力;(5)灵敏素质。这种素质主要是指一种在运动中遇到突发条件时,能够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判断和反应,并使运动得以持续进行的能力。
        三、体能训练的组织原则
        1.设计恰当训练方法
        为了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增强训练方法的针对性。毋庸置疑,每一种身体素质对于身体的作用和考察的身体机能均是不同的,所以在针对每种身体素质组织训练活动时,采用的训练指导方法也应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多种训练方法,以此来保障学生的体能训练效果。
        如:针对力量素质中的核心力量,我引导学生学习了多种训练方法。以“屈膝卷腹”为例,这种动作的基本要领为:第一步,平躺在一个垫子上。在训练初期阶段,垫子应该保持水平状态,随着训练难度的增大,可以在具有一定斜度的器械上进行训练;第二步,屈膝。膝盖微微弯曲,使双脚平放在地面上。也可以让双脚微微悬空,以此来强化训练效果;第三步,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然后借助腹部的力量向上抬起肩部。在这一环节,要避免用力抬起头或者脖子,使头部和颈部保持放松状态。同时,切忌抬起整个上半身。这两个注意事项,主要是为了避免造成脊柱损伤与背部肌肉的损伤。

除了这种动作之外,跪姿支撑、仰卧起坐、仰卧屈膝提髋等动作同样是锻炼核心力量的有效技巧。最终,借助多种训练方法,使学生的核心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
        2.合理控制学生负荷
        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均存在一定的临界值。只有在一定限度内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刺激,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各项身体技能的发展。因此,在组织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调整学生的训练负荷。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能训练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在使本班学生在体能训练中达到比较理想的负荷状态,我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避免负荷刺激过小。控制运动负荷并不是减小运动量。如果外界的负荷刺激过小,那么很难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的锻炼;第二,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合理“施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常会存在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主要是指学生有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如:在体能训练中,当学生的身体机能达到“临界点”时,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就有可能帮助学生进入更高的发展水平;第三,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学生的心理负荷同样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避免设计远远超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任务,但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尝试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3.关注学生发展差异
        不难理解,初中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会产生一些比较明显的发展差异,而在体能训练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存在的实际差异。因此,在组织体能训练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与检测,以此来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然后,要以此为基础提出差异化的教学要求,从而使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均可以取得一定的发展。
        以“柔韧素质”的训练为例,在开展体能训练之前,我首先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的柔韧性进行了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我分别在男、女生两个群体中划分出了A(优等生)、B(中等生)、C(后进生)三个层次。在组织训练活动时,我对C层学生提出的主要要求是进行基础训练。如:“坐立拉背”是锻炼腰背柔韧性的基本技巧。在这套动作中,学生需要坐立屈膝,双手抱腿,胸部紧贴大腿上部。上体前倾,两臂固定在大腿上向前下拉背。而对于A、B层的学生,我则是直接引导他们进行了坐位练习。在坐立练习中,我设计了单脚练习法、双脚分开练习法、双脚并拢练习法这三种方法。最终,通过差异化的引导,使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4.融入常规体育教学
        良好的体能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基础。反之,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体能的发展同样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体能训练与常规体育科目的教学紧密融合起来。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而且可以使其体育能力取得一定的进步。
        以“耐力素质”为例,在常规的体育科目中,“中长跑”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耐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中长跑训练的效果,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了中长跑过程中的基本技巧,以免不科学的运动过程加重学生的疲劳感,并降低运动中出现意外伤害的风险。同时,考虑到耐力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会不断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最终,通过这种方式,逐步优化了学生的中长跑运动习惯,从而使学生的耐力素质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总之,和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相比,以体能训练为基础的体育课程更加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体能训练与常规体育教学之间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具体的教学手段,从而逐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初中体育课学生体能训练的有效措施[J].新课程·下旬,2017,(11):92.
        [2]施金明.体能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26):125-126.
        [3]董王华 顾叶兴.基于体能的初中体育基本技术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17,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