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中)第26期   作者:潘松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美术课程的受重程度越来越高
        潘松
        四川省达川第二中学  四川省  达州市  635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美术课程的受重程度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已成为高中美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然而美术课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致使高中美术教学收效甚微,为此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现状,探索改善教学问题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本文中教师从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入手,具体说明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乐感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虽不能在高中阶段掌握高深的美术鉴赏技巧,但却可以通过教师专业性的指导,在赏析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美术素养。然而现阶段高中美术课程存在诸多问题,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无法避免的教学问题并不是不可逆转的。为此教师基于问题本身,探索科学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策略,以向学生传输美术基础知识为教学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为最终教学目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一、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
        高中课业繁忙致使学生的精力不足,加之美术课堂并不是高考中的科目,因此多数学生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时并未摆正学习态度,而是将美术课当做放松心情的课程,不仅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还忽视教师的引导甚至产生消极怠学的心理。另外,虽然美术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灵活性,但教材中包含的基础性美术知识还是相对枯燥的,以此便更加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缺乏趣味教学活动也是现阶段高中美术教学的主要问题,其导致美术课堂氛围不佳并且活跃度不够。除此之外,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能够对某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并且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专注,然而多数美术教师在教学期间忽略融合相应的人文元素,从而使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思维与美术课程相关联,以此很难在课程中体会并深入感知美术的魅力。教师通过分析高中美术教学现状总结出相应的教学问题,基于此探索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贯穿美术体验,增强绘画能力
        学科体验是学生能够深入钻研学习知识的基础,而艺术性质的课程内容更是如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以学生的玩乐心态为契机,在美术课程中贯穿学科体验,以此无论学生是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还是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都能够以体验的心态参与其中,以此不仅能够弱化学生对于参与美术课程的抵触情绪,还能够避免学生以模板化的方式创作美术作品,致使其无法有效提升美术素养。例如:教师认为要想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美术课程,应在全面了解美术知识信息的基础上参与绘画、手工等教学活动,以此使学生在充分了解美术知识的基础上,产生丰富的体验感。教师教授“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相关课程内容时,要求学生将笔、墨、纸带到课堂上。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传统山水画的性质以及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山水画的绘画技巧,比如对于“水墨山水”,以渲染为主要笔法,一般在创作此类型山水画时创作者需用笔简练豪放,以此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并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动画的形式将图像展示出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参照教师讲解的技巧进行绘画。以此在学生体验艺术魅力的同时增强其绘画能力。
(二)穿插趣味活动,创造活力课堂
        教师在教授美术课程时切忌应用说教式教学法,以此难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对美术课程失去学习兴趣,进而为创造活力课堂制造阻碍。为此教师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为目标,以创造活力课堂为基础性教学策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基于教材中的具体知识内容设计相应的趣味活动,围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这部分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针对此部分知识进行规划与设计,以划分版块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民间艺术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比如教师将其划分为绘画、印染、雕刻、塑造等几大版块。其次教师挑选最接近“民间”特征的内容作为活动素材。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同开展“画脸谱”的趣味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脸谱,并用相应的美术工具进行绘画。学生在开始活动前对脸谱艺术进行深入了解,其中包含脸谱的起源、脸谱每种颜色代表怎样的人物等。学生对趣味性的活动产生参与兴趣,自然对与活动内容相对应的美术知识充满求知欲,以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能够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能力。
(三)搭建美术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热情是学科高效率教学的基础性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多数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情景教学是使学科教学内容活性化的根本性原因,为此教师将情景教学与美术课程有机结合,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教授“古希腊与古罗马美术”章节相关内容时,运用其中的知识元素为学生构建美术教学情景。首先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与“古希腊与古罗马美术”相关的纪录片,片中介绍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古建筑特征,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到古希腊建筑的独特装饰,以及其强调线条的典型特征。教师以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的方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希腊古典之都。其次教师以展示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古罗马哥特式建筑,并且还搜寻到相关的影视片段,比如奥黛丽赫本领衔主演的《罗马假日》这部影片,教师在学生观看的同时为其介绍其中包含的罗马典型建筑,有学生们熟知的罗马斗兽场,也有学生不熟知的大广场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对此颇感兴趣,以此激发对于美术知识的学习热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搭建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对情景中包含的美术知识产生学习热情。
(四)融合人文元素,绽放美术魅力
        人文元素是艺术性学科所具有的典型特征,但是多数美术教师着眼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而忽略在课程中融合相应的人文元素,导致学生所学习的美术知识没有“灵魂”。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相应的人文元素,促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术的深层次魅力。人文精神是人文元素中的重要内容,其倡导人类应不断追求真善美,而在美术学科中教师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之美来体现人文精神。例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所学知识,主动观察、思考、并用心感受作品中的美感与内涵,学生以此能够了解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每一幅作品背后的历史渊源,使学生不单单懂得作品之美,还知晓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从内涵入手,切身感受作品的魅力所在。教师认为作品也有“肉体”与“灵魂”之分,简单了解作品的模样与构造,便仅停留在触碰作品的“肉体”层面,如果想要提升审美能力便必须触及作品之“灵魂”,领会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有效欣赏美术作品,进而提升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应随时代的发展进行革新,教师从分析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入手,在教学中贯穿美术体验,以此增强学生的绘画能力,同时在教学中穿插趣味教学活动,以此营造活力满满的课堂教学氛围,另外搭建美术教学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融合相应的人文元素,使学生能够深层次感知美术的魅力,以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其美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玲.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48):167-167.
        【2】杨娜.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6):172.
        【3】吴朝思.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索[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4):00024-000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