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中)第26期   作者:李猛
[导读] 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是学生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
        李猛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渤海石油第一中学
        摘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是学生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思想观念的重要时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形成,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突出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体育教学是使学生达到身心双重锻炼的过程,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融入途径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中体育;渗透路径
        前言:高中是学生经历青春期的一个过程,心理发展状态逐渐趋于成熟,由于承受的学习压力较大,很容易出现一些逆反心理和行为,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不利的影响。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体育教学相结合体现了较为重要的教育意义。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对高中生的心理状态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了解,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渐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高中体育课程中包含的很多项目都对学生的体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肯于吃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逐渐得到意志力的提升。其次,优化学生的心理现状。当前,健康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积压了很多的负面情绪,无处宣泄。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心理压力,从而逐渐找回健康的心理状态。最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很多体育项目都需要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学生需要互相协作,形成合力。教师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与他人交际的方法,并能形成合作精神。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在教学目标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要想达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必须设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师应该充分参考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以此为基础,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形成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合作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与他人交流的方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1]。另外,教师可以将培养学生形成适应能力纳入教学目标当中,使学生的意志力和抗压力得到提升。
        (二)重视体育教师在心理方面的引导作用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找准自身的定位,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教师的言行都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2]。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保持较为平和的心态,为学生树立精神层面的榜样,使学生能以轻松的状态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使自己所承受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所以,高中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体育技能,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及时排解和调节教自己的不良情绪,能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创设良好舒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锻炼的必要条件,以兴趣为前提,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提升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整个教学过程课堂质量的衡量标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转变教学态度的同时还要注重怎样丰富教学形式,时刻谨记为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良好舒适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学生有了上课的兴趣自然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这样一来,大大减轻了教师教学过程中为强调课程纪律性的负担,从而有效的缓解压力,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四)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心态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对体育环境的创设给予足够的重视[3]。这里所提到的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也就是外部环境与心理环境。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体育设备,根据教学需要,购进相应的体育器材,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从心理环境的角度来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使学生能将教师作为朋友,与学生共同针对一些体育知识进行探究,或者切身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五)运用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自尊心和好胜心较强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高中体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样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和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以及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小型的比赛,学生自由组队,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训练和相互磨合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组内商量战术和策略。在比赛中,每个学生都会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努力完成比赛,不会计较个人的利益,这是学生逐渐形成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的过程。通过竞赛的形式,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六)完善教学评价与反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释放学习压力、塑造人格,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提供积极有利的条件,而这一过程的建立离不开教师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上,教师与学生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上,往往忽视了课下学生实际把握、联系并运用知识的个人能力,对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在高中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及时作出教学评价与反馈,为学生的存在问题及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并引导其解决问题,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提供教学保障,提升教学质量。其次,良好的评价体系还应包含学生的学习意见,教师要从中汲取并吸收转化为教学动力,从多方面考虑改进教学方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理念为高中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思路,也突出了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目标,重视体育教师在心理方面的引导作用,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合理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转变教学态度的同时还要注重怎样丰富教学形式,时刻谨记为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良好舒适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学生有了上课的兴趣自然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同时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使学生由内而外的更加阳光、自信。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展开的分析,希望能为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健.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拓展训练的开展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355.
        [2]焦世海.论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4):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