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发表时间:2021/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李杰
[导读] 1969年初,不满16周岁的习总书记带着满满一箱子书籍来到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开启了他长达7年之久的知青岁月。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驻梁家河工作组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1969年初,不满16周岁的习总书记带着满满一箱子书籍来到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开启了他长达7年之久的知青岁月。
        在那个年月里,知青们面临着思艰难的生存挑战,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可是在习近平幼年时期。父亲习仲勋和母亲齐心便经常鼓励儿女多读书、多学习,为人民作贡献。在家庭的影响下,习近平同志即使身处困难年代和艰苦环境,依然秉持良好的读书习惯。回忆起习近平时,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在提到习近平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他随身包里装的全是书和厚厚的笔记。当年习近平下乡时带了一口装满书籍的小棕箱。乡亲们还记得因为这箱书引发的一个小插曲。有个后生,村里人都知道他平时精明,那天给知青搬运行李,他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结果将他累了个半死。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后悔自己上了当,便在老乡中传言着北京知青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个箱子里是满满一箱子书。读这箱子里面的书,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劳动之余最大的爱好。当年他在梁家河的躺牛峁上上放羊时,经常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习近平同志当时立下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为了借阅德国名著《浮士德》,他不惜走了30里地去借。在2013年5月4日,总书记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到了他在梁家河插队时读书。总书记说:到山上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相反很多知识的基础是在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总书记还说到自己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的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访问巧妙运用《浮士德》中的经典语录、名言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引用家喻户晓的德国名言和事例,直抵人心地回应了“中国威胁论”。他的引经据典震撼到了德国总理默克尔,同时世界也被习总书记渊博的学识所折服,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在梁家河时期的深厚积淀。
        习近平总书记在读书一事上有着明确的选择性。他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武装头脑,以东西方经典著作开启智慧,滋养浩然之气。他读书的方向大致有古典文学类、现当代文学类、辞典类、历史类、国际政治类、科学素养类、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读书籍大致有《诗经》、《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宋词选》、《鲁迅全集》、《老舍全集》、《外国小说鉴赏辞典》、《浮士德》、《21世纪资本论》、《抗日战争》、《世界秩序》、《共产党宣言》、《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谈谈辩证法问题》、《毛泽东选集》等等。从这门类齐全的书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吸取着古今中外的文化智慧,并把它浓缩为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习总书记曾经提出,“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读书即是立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习总书记便是多年读书塑造出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从习总书记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知识分子“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情怀。他将读书学习视为服务人民的必经之路,坚持学以致用、服务人民。他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将自己平生所学奉献给了这个他深爱的国家和民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