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因联动主体能力不足,制约其参与社区治理效能。因此,必须不断优化社区工作职能、壮大社会组织载体、强化社工专业性支撑,这既是推进“三社联动”机制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的关键,也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抓手。
关键词: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这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社区治理既是城乡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内多地都把推进“三社联动”作为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三社联动”机制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因联动主体能力不足,影响到“三社联动”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制约其参与社区治理效能。因此,只有不断优化“三社联动”主体,才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通常意义上的“三社联动”主体主要包括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实际运行过程,三大主体不同程度的陷入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居委会能力分散。社区居委会作为城市社区建设“三社联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自身运行一旦受到外力影响,则必然会影响“三社联动”模式的互动过程与互动效果,出现社区居委会的能力分散现象。在现实中,社区居委会基本上不可能拒绝政府多种多样的下派事务,如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党建宣传、武装、社区矫正、文化体育、社区教育、高龄补助、残疾人救助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员的权益保障等纷繁复杂的工作,以及不少临时性的统计、调查、报表、检查等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社区居委会参与“三社联动”的精力。二是社会组织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对于社区规模偏大、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结构复杂的社区,亟需服务能力较强的专业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服务,有效回应居民服务需求。但西部城市社会组织普遍还不够发达,存在规模较小、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资源利用能力不足问题。三是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不足。随着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朝精细化方向发展,社会服务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科班出身、专业资历、服务年限是衡量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三个基础要素,但西部城市社工人才建设普遍存在数量少、素质偏低和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三社联动”主体性困境,导致“三社”联动能力大打折扣,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也不尽人意,直接影响到社区“三社联动”的实施效果。基于此,笔者认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是“三社联动”运行的基础,要提升“三社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必须不断优化社区平台、壮大社会组织载体、强化社工专业性支撑,这既是推进“三社联动”机制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的关键,也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抓手。
一、优化社区工作职能
首先,要平衡“三社联动”工作与行政工作。社区居委会是“三社联动”模式运行的重要支持者,所以社区居委会要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将“三社联动”工作与行政工作关系处理好、平衡好,既要倡导集合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以及辖区企事业单位等多方主体共同协商、处理社区事务、解决社区矛盾,弱化对政府的依赖性,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赋予的行政权力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真正落实“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专业工作者联动治理为主、政府行政为辅的社区治理模式的形成。其次,要厘清社区自身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社区居委会与社会组织应当是相互支持的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社区居委会不能将自身的行政事务转移给社会组织,更不能对社会组织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干预,社区居委会在社会组织承接服务过程中只需要发挥好协助、支持作用,例如社区居委会可以将社区居民的需求反馈给社会组织,并结合双方的工作内容形成合作关系,共同达到为民服务的目的。最后,社区居委会要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社区治理注重的是社区居民参与感与获得感的实现,所以居民参与才是社区治理的重点。而社区居委会作为长期扎根于社区基层的自治组织,与社区居民的接触最为频繁。因此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召开民主评议会等方式,让社区居民自主参与讨论并解决社区问题,培养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如口述社区历史、寻找社区文化等活动来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增进居民之间的邻里感情,从而激发居民社区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二、优化社会组织培育发展
社会组织是“三社联动”的重要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可以依托社会组织去完成。目前我国“三社联动”参与社区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能够提供各种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日常需要的,能承接各种社区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因此要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就要发展壮大各类社会组织。一是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要完善社会组织注册流程,培养孵化社会组织成为专业化的团队,承接政府项目,参与社区治理;要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外来社会组织入驻本市,学习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拓宽社会组织参与范围;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组织影响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融入社会组织,增强社会组织生存力;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制定专门面向支持社会组织购买政府服务的政策文件,划定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只减不增”硬杠杠,促使各部门从“买人”向“买事”的观念转变。二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要明确划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责,让社会组织从政府羽翼下剥离出来,提高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我生存的能力,推动社会组织自主发展;要构建民政部门或财政部门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信息平台,畅通购买服务渠道,形成“一口出”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信息发布平台;要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完善社会组织运行管理模式,细化项目定价、申报、督导评估等各环节规则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提升社会组织运行的透明度;要加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同感,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增强社区治理多元化。
三、提升社会工作者服务专业性
当前“三社联动”的运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因力量弱小而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服务的专业性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从而凸显社工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提供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理念指导下运用专业的服务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首先,社会工作专业助人包含了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方法,在开展服务过程中严格执行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方法的工作流程,为案主制定精准、全面的服务计划。其次,健全人才激励制度,依照相关法律政策落实社区工作者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待遇,并通过重点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支持兴办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分类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最后,社会工作者为案主所设计的服务内容应当是专业的。与其他助人者比如志愿者相比,社会工作者设计的服务内容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可行性。其一,服务内容的针对性,社会工作者根据受益群体的不同制定契合群体特征、群体需求的服务内容,为受益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其二,服务内容的持续性,不同于其他助人者短暂性的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在一定周期内为受益群体提供持续的服务,受益群体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决定了社会工作服务是否结束;其三,服务内容的可行性,社会工作者在设计服务内容时应综合考虑受益人数、服务场地、机构资源等各方面因素来判断服务内容是否可行或实施该服务内容达到成功的程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分级分类培训机制。整合相关机构和高校资源,优化师资和课程,分专题开展持证社工继续教育,举社会工作专题培训班,将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纳入培训课程当中,不断提升“三社”主体能力和素质。
作者简介:王贵锌(1974-)男,汉族,四川富顺人,中共自贡市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