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摘要:近年来,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为天生具有良好旅游资源禀赋的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契机。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基于农民专业组织、政府、企业三方的深入合作,以农民组织为核心,借助政府、企业的支持,整合民族旅游资源,对接市场,打造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业相关配套,调整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以合作社作为表现形式的农民专业,应积极寻求政府优惠政策、创新融资模式、完善旅游产品、提升自我能力、加强自我管理以及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民族地区;旅游产业
西部民族地区包括五个民族自治区、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省以及相关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等。具体来讲,五个民族自治区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个少数人民人口聚集的省份是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相关民族自治州有苗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上述西部民族地区的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成。区域面积广阔,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即独特的自然景观禀赋与特色人文禀赋。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西部民族地区地貌包括几乎所有的类型,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文化景观和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西部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方面,民族特色、人文风貌具有较强的垄断性。
西部民族地区地域广阔,但大多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通过分析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旅游收入情况,发现东、西部旅游产业收入差距不大,部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收入超过东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广西文旅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总消费由2015年的3254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0241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由2015年的3.41亿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8.76亿人次。今年春节以来,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前三季度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消费分别同比恢复60.9%、56.8%,特别是国庆中秋长假,全区共接待游客3255.8万人次、排全国第6位,展现出广西文旅产业的强大韧劲和巨大潜力。可见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相较发达地区显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此外,据途牛网大数据监测,2012-2018年国内旅游人次持续上涨,增长最快的客源地和目的地主要都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如云南、广西、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可见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已初具规模,且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因此,西部民族旅游业作为一种特色产业,其发展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到2017年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修订,恰好经过了10年。在这10年中,农民专业社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9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社达196.9万家,是2012年的2.86倍,是2007 年的76倍,特别是近5年年均增速达到37.2%。农民专业社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农民专业社自身内部组织不断完善,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服务领域持续拓宽,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了使农民专业社进一步发挥作用,可以结合互联网这种新型交易模式,构建“互联网 +农民专业社”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这种新型服务体系借助互联网平台,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和生产者共同参与经营。通过开展信息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农村信息缺失的问题,帮助农户“种对、卖好”;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农业服务滞后的问题,支撑农户“高产、高效”;通过完善购销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农户产品赚钱难的问题,实现“省钱、赚钱”。可以看出,“互联网+合作社”是发展农村集体济的新型模式,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的大趋势之一。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主要有“合作社+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党支部+企业”三种模式。“合作社+党支部”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即以合作社形式的农民组织分别与政府、龙头旅游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培育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在发展初期,依托于政府资源或企业要素禀赋,产生强势推动力,使得旅游产业取得快速进步与提升。但长期来看,随着产业的发展与资本、经验等的累积,两方主体在过程中“收益”并不均等,不仅仅是物质资本的获得,更重要的非物质资本的累积,从而导致一方主体具有绝对话语权,另一方主体的绝对弱势地位。现阶段以农民组成的专业合作社在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都有待加强,在两方博弈中,易处于被动位置,缺少话语权,降低积极性,甚至可能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与裂变。
“合作社+党支部+企业”是合作社、党支部、企业三方合作,充分发挥农民组织的主体作用,寻求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有效利用企业资源。需要强调的是,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是以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地居民自我成长为出发点,因此,在建立三方合作关系中,三方的相对话语权需要加以明确,以农民专业组织为核心,发掘与培育当地农民精英,组建以合作社为载体的农民组织,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同时寻求外来企业的进驻与有效合作,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外来人口务工的吸引力,解决“人”的问题。以当地农民精英为核心的领导团队,不仅可以提高乡村中世俗相连的农民间的信任感,调动当地农民参与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工作地开展,而且能够有效化解外来企业进驻乡村所产生的“水土不服”。民族地区有其特有的民俗文化与生活习惯,易与外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产生矛盾,当地农民组织便可有效化解、调和这些矛盾,从根本上维护农民自身利益,使其更为高效地合作。此外,当地农民精英组建的农民组织本着对家乡的依赖和热忱,会自发地抑制自然景区过度开发、民俗节日过度商业化,以确保当地自然生态的合理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尊重传统民俗文化,维护民族地区的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农民专业组织依托民族地区独特自然资源禀赋与特色人文禀赋,在打造旅游产品、对接外部市场方面需要发挥更加重要作用,与经验丰富的旅游机构合作,共同丰富民族特色旅游类型,如开发自然风景区、打造民俗文化村落、举办重大节庆活动、建立特色古建遗址等。同时,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带动相关配套行业,如住宿业、餐饮业、交通业等。
三、扶持政策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约束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各类扶持政策在化解菏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约束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发现,各类扶持政策仍面临诸多问题。政策实效依赖于作为政府、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个主体的共同行动。
从政府角度来看:
(1)财政扶持力度有待提升。当前菏泽市仅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评为不同等级示范社时才为其提供一定数量的财政补贴,且补贴数额较小。次数少、额度小的财政扶持政策难以真正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
(2)金融扶持机理有待创新。基于前几节对金融扶持政策对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约束的作用机理及实效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金融扶持政策与资本的性质是相互冲突的。
在当下的金融扶持政策下,很难实现真正的“普惠性”。
(3)金融扶持政策难以落地。政府欠缺相应的考核机理,政策只能停留在书面层面,金融机构缺乏激励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尽管历年来各级政府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台诸多金融扶持政策,但无论商业银行抑或政策性银行,均未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包容性的金融服务。
(4)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对“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建设”等扶持政策了解程度较低。对相关扶持政策的了解程度低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合理应用适当的扶持政策以化解自身面对的资金约束。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角度来看:
(1)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程度较低。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运行并不规范,有合作之名,无合作之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约束力有限,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极其不规范,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规范的会计账目与财务报表。
(2)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各类扶持政策认知程度参差不齐。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因为一般性非金融扶持政策覆盖面较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对其了解程度较高。但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以及两类鼓励性扶持政策的了解程度较低。较低的政策了解度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多种形式扶持政策化解自身资金约束。
四、发展建议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农民合作组织、政府、旅游相关企业的合作,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是以合作社形式的农民组织能够实现自我成长与裂变,由自身的主动性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地区的竞争力。针对旅游合作社主体,提出相关建议:
(一)寻求政府政策支持,完善自我管理制度
目前民族地区旅游合作社发展缓慢,与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紧密相关,因此,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旅游合作社应积极与政府沟通,诉诸需求,并督促其加快出台旅游合作社相关政策与规范,保证农民组织的切身利益,规范旅游合作社的操作流程与组织管理,如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完善注册登记等规范化流程、完善有效的民主机制等,通过政策和文件,提高人们对依托旅游合作发展民族特色旅游的认识与信任感。
此外,旅游合作社应与合作方党支部、企业共同寻求上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赢得上级政府的信任,争取相关优惠政策,如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以缓解初期发展压力。同时,建立与完善旅游合作社内部民主决策制度,保障农民知情权、投票权、决策权等基本权益,制定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二)创新产业融资模式,忌把扶持当收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2011年至今历年一号文件,均涉及有关培育农村金融发展,探索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模式等内容,银监会与农业部也相继出台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然而,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旅游合作社在成立初期资本实力不强,可抵(质)押资产少,而旅游产业的发展则需要源源不断地长期投入,使得民族旅游合作社资金常常捉襟见肘,融资问题更加突出。为解决民族地区融资困难问题,应创新融资模式,找到适合自身的融资方法,如农村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对社员进行股权融资的方法在解决民族地区旅游合作社融资问题上意义相当局限,应积极寻找对外资金突破口。首先,旅游专业合作社应积极寻求政策性资金扶持与税收优惠,一方面,把资金更多地配置到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瓶颈处与完善旅游产业链的项目中去,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的减免减少民族旅游产业发展负担。其次,尝试探索把民族旅游合作社嵌入旅游产业进行产业链融资,找到民族旅游产业链条的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产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为整个旅游产业链条的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同时也增强了其商业信用。再次,设立民族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其天然属性有利于民族旅游产业向“专业化管理、投资者受益”的市场运作转变,吸引社会资本,缓解融资难。同时,合作社旅游合作社应当避免过度依赖政策扶持资金,警惕套取国家政策资源谋取私利或以套取政策性资金为目的的行为,忌把政策扶持当收益,将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在旅游整体规划和打造迎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方面呈现出诸多不足,如何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和特色文化优势,开发出生态环境优美、具有丰富民族特色且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提升合作社专业能力,加强专业人才培育
为实现民族地区经济重心向旅游产业转变与部分农民的职业顺利过渡到服务业,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管理与专业能力。一方面,合作社要积极调动当地农民投身于民族旅游产业的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合作社要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通过不断学习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全面理解旅游产业发展机理,考察、学习多种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民族旅游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发展方向与策略。同时,专业合作社也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如建立高效率的管理体系、运作模式等,兼顾公平发展与民主决策,提升合作社社员的满意度。合作社加强自我能力的提升,会增强代表农民群体的合作社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有助于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把主动权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在产业发展的参与及利益分配中拥有主导地位,以实现自我发展与蜕变。
此外,在培育人才方面也要重点关注,首先,应该确立人才梯队与培养目标,完善人才体系,吸引高级人才;其次,重点培育以农民精英、乡村能人为代表的当地村民,提高其业务能力与管理意识,有利于增强当地农民参与度,营造农民主人翁的积极意识;再次,加强村民对民族旅游相关技能与服务意识的提高,如加强对景区服务人员、餐饮从业人员等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训等。
(五)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西部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特色习俗等要素禀赋,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禁止严重影响民族团结、破坏生态环境、损害民族文化完整性的行为。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民族旅游产业带来的益处,有利于提升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从而自发的保护生态、传承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民俗文化村、开展民族节庆活动、推广民族建筑、发展休闲农业等方式,使当地居民全面系统的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自发保护和发扬当地民族文化。同时,不同的文化形式丰富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增强文化、农业、旅游的融合度,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传统农业的转换、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收入,促进民族地区以旅游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此外,在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合作社、企业、农民等各行为主体都应时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首先要对民族地区旅游合作社、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使之认识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成正相关关系,从而树立可持续的、环保的旅游经济发展观。其次,通过合作社开展对社员、居民、旅游从业者的生态环保意识的培训,在日常旅游接待中贯彻环保理念,同时,通过民族旅游宣传增强游客的民族地区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实现游客绿色旅游方式和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王向清.股份制农业合作化的依据及实践[J].求索,2017(3):94-100.(1)
作者简介:卢雯君,1986年10月,女、广西,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基金项目:2020年南宁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旅游扶贫战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减贫绩效评价与 增效机制创新研究——以广西为例》;项目编号为2020XJ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