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必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1/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杨兹乐
[导读]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各个领域中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杨兹乐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海南 海口 571126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各个领域中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愈发重视。生态环境不仅关系人们生活质量,还事关人类生存。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解决传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中的弊端,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机制;建设必要;
        信息化时代对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影响巨大。基于生态环境信息,构建信息化大数据平台能够有效解决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主要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模型模拟等技术,分析与挖掘生态环境数据信息,做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安全评价与生物多样性评价能给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1、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生态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地面监测数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以及社会统计数据等内容。地面监测数据利用生态环境的监测系统所得,分为自动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在线污染源监测、地下水监测等各个部分。生态环境信息具备全面性、连续性以及规律性的特征,其中地方的生态监测信息具备点源性、即时性的特征,上述信息对于生态环境精准监管、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主动性以及准确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基层生态环境信息也包含了环境污染源的统计、环境评价审批、排污许可以及放射性源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上述数据都属于生态环境信息中的基础数据,利用上述信息构建信息分析与数据应用平台,研究判断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等相关数据,预判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增强环境管理制定决策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2、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欠缺信息传输统一系统
        现阶段我国基层地区生态环境的信息数据复杂且多样,数据传输系统存在差异性,欠缺统筹协调,各个系统独立运行且来源复杂,不仅包括生态环境政府部门所建设的统一业务系统,还包括地方政府所建设的一体化政务与服务平台,或者基层的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所建设的系统,不仅存在相互交叉问题,还无法发挥协同监控以及支撑决策的重要作用。
        2.2欠缺完善基础建设
        现阶段我国基层地区生态环境信息化健全欠缺统一化的模式,针对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以及共享等各个方面都欠缺统一且可行的规定以及标准。部分基层地区的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都存在重视建设而忽略了管理的现状,建设了生态环境信息化却没有有效地使用,导致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作用无法充分的发挥。
        2.3欠缺专业技术人才
        基层地区的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内,专业化的信息化技术人员数量较少,现职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偏低。现有的信息化技术人员无法满足于系统管理的实际需求,进而限制了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以及相关技术的开展与应用。部分基层地区的日常工作中,欠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知识、信息技术等知识全掌握的专业综合型应用人才,现有人员构成无法满足于复杂且繁重的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要求[[]]。
3、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对策
        3.1建立健全信息化系统顶层设计
        为了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化体系建设有效性,首要任务就是顶层的优化设计。

顶层设计应当基于系统化基础,结合高维度来统筹规划,根据现阶段现有资源,完成资源整合与协调,保证能够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当设置相应的战略目标,建立科学且智能的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充分考虑科学化、智能化的核心战略目标,充分地考虑到现代化技术水平,结合现阶段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动态化变化,构建生态环境动态化的治理体系。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全面执行贯彻顶层设计,根据国家战略发展目标,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的顶层体系,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原则,完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以此给地方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条件。顶层核心设计当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之间融合,找出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造成影响的关键性因素,以此为基础优化顶层设计。
        3.2建立健全统一数据信息中心
        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度的结合大数据。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数据的实用价值,不断地增强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提高数据的广度以及深度。基于宏观层面来讲,首先必须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数据云平台。建设云平台来确保国家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数据的统一集中汇总,保证数据整理以及整合、反馈等环节的实效性。建设云平台还能够给生态环境的保护设施的建立健全提供基础保障,进而进一步的增强数据整合的积极价值,调整与更新管理方法。基于构建的云平台,建立健全统一科学数据中心,搭建智能化的动态数据中心,打破传统数据搜集工作存在的弊端。目前,为了确保能够适应社会会未来的发展需求,必须要求数据中心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数据监控、整合、筛选、共享以及智能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强力打造新型智能化数据中心。构建智能化的数据中心必须以数据为核心,全面考虑到智能化诉求,在进一步提高效率效能,做好整体的科学规划与优化设计。必须充分意识到构建数据中心内部数据库时,需要全方位的考虑到实际工作的执行难度以及可行性,增强数据导向以及管理的价值[[]]。
        3.3建立健全信息化体系的基础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革新速度在不断的加快,社会以及国家发展对基层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治理、各方面技术的融合以及发展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需要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并且不断地提高技术的相关基础性工程的整体建设要求与标准。首要任务是增强基础网络能力。这也是现阶段对数据监测动态化形势变化所提出的基础要求,在多维度数据监控的发展趋势下,必须深入研究以及重点开发能够充分满足于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特点的全新网络环境,积极地扩充网络的实际通达效率,增强网络运行的稳定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健全具备较高数据信息整合能力水平的物联网的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以此来确保能够给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物联网的必要检测基础设施。考虑到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有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都能够利用完善的物联网基础设施体系来实现实时的监测与整合,而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还可以利用物联网信息平台进一步的扩展监测管理工作的深度,最大程度上的增强监控工作与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增强整体的管理质量以及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建设当中,首先必须明确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掌握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当中的关键作用。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数据采集、整合与管理等环节的网络化与智能化,把握关键点,增强环境管理水平,加速生态环境信息化和环境管理之间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余婷. 大数据时代下生态环保工作信息化建设探讨[J]. 度假旅游, 2019(02):124.
[2]童涛, 赖蜀东. 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体系建设[J]. 数字通信世界, 2019, 178(10):140-140.
[3]吴涛. 大数据时代下生态环保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 区域治理, 2019, 000(011):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