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梅
江苏人民出版社 编辑
摘要:编辑和作者是书稿成为成品图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出版方式中编辑和作者的分工合作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当初的相互依存、相互欣赏,到如今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无不透露出经济利益的关系。为了多出优质图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协调现今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编辑;作者;新型关系
一、编辑、作者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编辑,即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做编辑工作的人;新闻出版机构中编辑人员的终极专业职称。作者,即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艺术作品的创作者。
编辑是对别人的文章进行修改以达到出版要求的人,作者是那些能写文章的人,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二、传统出版时代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1.编辑和作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传统出版时代,编辑是作者的作品出版的幕后工作者,在出版这个行业里面,最熟悉不过的说法是“为作者做嫁衣”,过去编辑们自己调侃的“剪刀加糨糊”。由于作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某些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领悟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诉诸笔端,写成的作品,想要让自己的目标读者读到自己的作品,必须通过编辑的加工、出版成书,符合出版规范的要求了才能与读者见面,也可以说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随着排版技术的发展,由原来的铅字排版发展到数码排版,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原来作者的稿件要用手写、修改、誊抄,然后寄出信件,一般情况下,编辑在收到稿件后,仔细阅读、审稿,如果符合录用条件,就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邮寄给作者,请作者修改后再寄过来,费时比较长。稿件在正式录用后才进入排版流程。铅字排版时间比较长,等拿到校样后寄给作者审读,编辑、校对进行三审三校,编辑与作者的沟通主要是依赖于信件、电话,或者是约个见面的时间、地点,就书稿中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修改。因为一本书的出版,因为有共同的话题,编辑与新作者由原来的陌生人成为熟悉的合作伙伴,甚至是终生益友。
2.编辑与作者之间是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整个出版流程中,一本图书的成功付印,是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单独靠哪一方面都不可能完成,编辑和作者互相尊重是图书顺利出版的前提。
编辑对作品的加工,是对作品的进一步完善,作为作者作品的第一读者,不是纯粹去欣赏作品,而是要从结构、内容上审视作品的内涵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更多的是带着挑刺的眼光去阅读,包括所有的细枝末节,但是在动笔改稿的过程中,要尊重作者的写作习惯,如果觉得作者的作品有些地方不符合出版要求,或者篇幅长度不符合约稿要求,可以跟作者提出修改、补充要求,不能自作主张在那里挥动大笔擅自删改,要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征求作者的修改意见,在作者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大幅度地修改作品。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作者比较好沟通,婉转地表达了对某些部分内容不太合适,要求删改的时候,很配合编辑的要求。有时候也会碰到一些资深的作者,他们就会坚持自己的做法,甚至连版式上的事都要按照他们的要求调整,把编辑当做给他当下手的,要求特别多,而且变化还特别快,在跟编辑的合作中难免会有些不愉快,这时候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合作也就变成了一锤子买卖,图书出版结束了事。这样的结局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编辑与作者之间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劳动付出,也是为未来的长久合作赢得机会。
3.编辑与作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什么样的编辑是好编辑?什么样的作者是好作者?编辑喜欢什么样的作者?作者喜欢什么样的编辑?这些问题也是萦绕在每个编辑、每个作者脑海里的问题。每一部作品,在作者的眼中是完美无缺的,因为大部分作者写作之前也是费尽心力,包括素材的搜集,亲身深入到作品中描述的现实生活中去采风,对作品的架构、栏目的设置,无不用尽心思,对有些资料的收集,还设计了专门调查问卷,在被调查人员的选择上,考虑到年龄、职业、性别等多方面,调研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对收集回来的资料进行分类、加工,变成自己作品的内容,这些具体工作真的是费时费力。编辑遇到这样的作者,即使在他的作品里面发现一些疑问,跟他沟通的时候,心里也是怀着敬佩的心情,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作者也能完整地给予解答,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网络时代编辑与作者的新型关系
1.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互助互帮的合作关系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编辑工作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纯粹的专业分工,转化到工作内容的分工,主要分为策划编辑与案头编辑。
由于编辑每个人各有所长,有些编辑擅长捕捉市场信息,在选题策划上有独到的敏锐性,在细分读者群后,经过市场调研后能够拿出图书的选题方案,在选题论证会上能够多票通过,而且后期图书销售业绩也很可观。有些编辑在编辑自己熟悉的专业图书上得心应手,而且有自己稳定的作者队伍,只要有合适的选题,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就能落实好编写团队,按照策划编辑的设想,将图书的框架、栏目设定好,给作者一个具体可操作的写作方案,缩短写作时间,在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下,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图书市场。这时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互帮互助的合作关系。
2.网络时代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1)作者的写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由于作者写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手写变为电脑写作,有些共通的资料可以复制、粘贴,也可以从网络上直接下载,书稿内容修改、调整非常迅速,原来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的书稿,现在可以缩短到几个月之内完成。由于出书节奏加快,作者接到编辑的约稿要求,设定好栏目,然后找相关内容来填充,有些内容直接从自己已有的文件夹里面去复制、粘贴,有的内容是从网络上直接下载,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仔细审读与修改,就交给了编辑。排版出校样后由编辑去校核、删改,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做出来的图书,也不是作者真实水平的体现。编辑与作者就书稿内容进行沟通时,也只能就现有文字进行讨论如何修改,使内容尽量符合出版要求。
尤其是教辅图书,大量图书的书名相近、雷同,甚至有同名图书大行其道,购买者,尤其是学生家长在替孩子购买图书时,也只是按照老师提供的书目去寻找,面对书店琳琅满目的图书时,也是难以选择,有的人只能求助于书店工作人员。编辑与作者在图书的策划和写作时要尽量避免图书的同质化,编辑与作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
(2)出版合作方式的转变,导致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发生变化
由原来出版社约稿,作者写稿、交稿,成书后出版社给作者开稿费,所有的销售及售后服务都是出版社的销售部门在做。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模式的多样性,各家出版社也实行多种合作方式,除了约稿的给作者开稿费之外,还有多种协作方式,常见的有包销出版和协作出版。有的作者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将书稿交给出版社后,在编辑和作者的共同编校下,下厂印刷后,作者包销一部分或全部图书,这样既缩短了销售周期,也避免了图书的积压。可以做到以销定产,减少资源浪费。作者的角色由写作转变为写作+销售。
(3)销售方式的转变,导致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发生变化
纸质图书在实体书店的销售,基本上是代销。图书进入书店之后,涉及的环节很多,在实体书店陈列的时间无法预计,而且读者的喜好时常会发生变化。要做成一本畅销书,真的是难上加难。销售不掉的图书,过了销售周期就退给出版社,造成图书的积压,甚至报废。各家出版社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图书报废,造成相当大的资源浪费,也是对作者和编辑劳动的浪费。
纸质图书在网络上的销售量也很大,对于没有时间去书店的一部分人来说,网络销售确实带来了很大的便捷。
随着电子图书的发展,各家出版社都有数字出版部门。编辑在与作者签合同的时候就将数字出版权签下来,将已付印的图书的数字内容做成电子书,放在协作的网站上销售。电子图书的便捷性、随时性,吸引了不少读者,电子图书的销售量每年呈递增趋势。由于电子图书的售价比较低,利润也很微薄。
四、编辑和作者未来努力的方向
1.加强作者队伍建设
在目前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编辑要加强与作者的沟通,在沟通中激发灵感,发掘新的选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编辑-作者联谊会,就具体图书开专门的研讨会。
编辑如何维护好与原有作者的关系?如何寻找新的作者?如何判断作者的影响力?在维护原有作者的同时,要挖掘新的作者,培养新的作者团队,编辑和作者之间真正做到亦师亦友的关系。
2.编辑和作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编辑和作者要相互尊重,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辛勤耕耘出来,编辑要理解作者的艰辛付出。作者也要理解编辑的工作要求,目前出版管理非常严格,凡是不符合出版管理规定的内容,必须进行删改、替换。有些涉及敏感话题的书稿,必须按要求送审,直到符合出版管理规定的要求了才能出版。在送审的过程中,配合送审要求准备送审材料。在出版时间上,作者不要盯着催编辑,一旦图书进入送审流程,编辑也无法知道审稿完结的时间。
3.编辑要有服务意识
编辑平时要多了解读者的市场需求,多进行市场调研,捕捉到有效信息,然后根据市场需要来策划选题。
4.编辑要不断加强学习
编辑要加强学习,多总结,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多向同行学习,提高选题策划能力。
五、结束语
一部好的作品的问世,离不开作者和编辑的精诚合作。作者和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由于各自立场不一样,审稿的角度不一样,作为作品第一读者的编辑,与作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想将高质量的图书呈现给读者,同时在图书销售上获得丰厚的利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