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刘焱锋 李静蓉 杨思思 李夏 李梦欣 戴世豪
佛山科学技术学校 广东佛山528000
摘 要:“丧文化”是近年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解嘲的网络亚文化形式,它与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向上相偏离,使一些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了解“丧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状况、分析青少年接受“丧文化”的原因,探讨对青少年教育引导的方法,对青年学生健康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丧文化” 青年学生 “网抑云”
“丧文化”是指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1] 萧子扬,常进锋,孙健.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7(3).][1]许多青年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工作、人际情感等不顺利导致一系列负面情绪,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政治理念与个人信仰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性因素,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研究“丧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于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丧文化”
当代青年由于生活压力过大,需要自我的情绪治疗,把负面情绪宣泄出来,随着互联网的网络转载和传播,“丧文化”便应运而生,成为这个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产物。
时下网络流行的“丧文化”大致可分为两派:一种是嘴上“丧”,实际行动却一点都不“丧”的表面派。在他们眼中,“丧”只是一种消遣的工具,在工作学习之余,拿出手机看看“丧”的表情包,刷刷“丧”的视频,调节自己的心态,缓解紧张的状态,继而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之中。还有一种是把“丧”当成是生活状态的实干派,他们整日无精打采,对学习和工作也是拖拖拉拉,美名其曰“丧文化”,实则是为自己的“慵懒”找了个好听的理由发挥出来。这种“丧”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的生活。实质上,不管何种“丧文化”,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快速传播和渲染,都会对整个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念、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及人际交往等产生重要影响。[[2] 霍垒杰.试论“丧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
][2]
二、“丧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本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并随机抽取佛山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35份。接受调查的学生只有19.58%没有消极看待“丧文化”,有80.42%的学生都消极看待过“丧文化”,更是有超过40%的学生透过“丧文化”消极看待自己的人生。
对于“丧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人抱以肯定的态度,也有人抱以否定的态度,最重要的是,“丧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中。
(一)“丧文化”是新的心理表达的选择
64.6%的高校学生认为,“丧文化”是年轻人的自嘲、宣泄情绪的有效方式。相比之下,15.1%的学生则认为“丧文化”是社会“标新立异”“跟风”现象的产物。10.1%的学生认为“丧文化”不仅可以减轻内心的痛苦,还是对抗焦虑地有效方式。同样地,也有10.2%的学生认为“丧文化”大肆传递负能量,影响社会风气。
“丧文化”导致了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给予青年学生一种心理表达新的选择。模糊了青年学生人生观的定位,找不到现阶段发展的方向。“丧文化”给予学生一种无欲无求、佛系的价值观输入,把徘徊不定的学生牵引到诠释他的心情的坏情绪中,导致学生处于迷茫、颓废、低落等消极状态中。随着现代生活所施加的压力变大,越来越多人接纳“丧文化”,它犹如病毒般在人群中快速蔓延,例如:一张张使用次数飞升的“丧表情包”,一首首登上热门的“丧歌曲”,一个个点赞破万的“丧短视频”。这些网络文化被推上热门时,吸引了青年学生的目光,一部分学生随波逐流,渐渐地接纳了“丧文化”。
相反地,“丧文化”也可以成为青年学生的压力舒缓剂。一方面,随着考试、就业压力接踵而至,“丧文化”成为青年学生的压力宣泄口,一种良好的解压方式,通过对现状的自嘲,发泄积压在心底的压力,可以减轻内心的痛苦,从而更好地奋斗;另一方面,“丧文化”成为青年学生获取正能量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分享“丧表情包”、“丧语录”等,能获取到亲朋好友的鼓励,帮助和正能量,能缓解消极情绪,使其身心愉悦,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工作。
“网抑云”很好地诠释了“丧文化”的两面性,“网抑云”指某音乐APP评论区中存在的抑郁情绪发言过多,使看到评论的人深有同感并一起陷入抑郁。有些人将评论区作为一个感情的宣泄地,在其发表抑郁评论后,缓解和释放了心中的压力,达到一种内心疏导的效果;但是,也有些人在发表和浏览抑郁评论后,积压了更多消极情绪,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情绪沼泽中。
(二)“丧文化”对学习方面的影响
“丧文化”也会导致青年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情绪引起的行为变化。据调查结果,85.7%的学生成绩下滑,10%的学生学习成绩保持,仅有4.3%的学生学习成绩上升。“丧文化”首当其冲影响的就是学业问题,其所蕴含的情绪,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拖延式学习和应付式学习这两种表现最为明显。拖延式学习是指失去了学习的热情,把学习任务往后推迟,;应付式学习是指很敷衍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论文并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上交,作业只是复制粘贴草草了事。
(三)“丧文化”对学生日常消费的影响
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消费的地方发生改变,53.8%的学生购买过“丧茶”,15.3%的学生会去情绪博物馆,30.9%的学生依旧选择了非“丧文化”相关产业。“丧茶”、情绪博物馆也都是“丧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这种以“丧文化”延伸出来的产业紧跟时代潮流,吸引人们去消费,从而带动“丧文化”相关的产业发展以及“丧文化”的继续传播。
三、“丧文化”流行于青年学生的原因分析
“丧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是青年亚文化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的产生和流行包含许多方面的因素,是社会外部环境和个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并引起群体性共鸣的结果。据调查结果可得,“丧文化”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部分青年存在跟风和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心理
在“丧文化”流行的大局中,存在部分青年,实际上他们并非“丧文化”的拥护者,但周围“丧”的氛围,促使他们出于跟风的心理不自觉成为了“丧文化”的传播者。当然,除了跟风这一心理因素,部分青年身上埋藏的反叛的天性也是促使他们传播“丧文化”的原因之一。[[3]杜佳丽、姚瑞曼 《丧文化营销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文化纵横 第1卷第22期
][3]“丧文化”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与主流文化对立的文化,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消解。
因此,成为“丧文化”的拥护者,与主流文化对立,似乎有一种天下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成为他们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绝佳途径。这部分青年在精神上不是“丧文化”的继承者,可他们用实际行动对“丧文化”进行了传播,使他们身边的人暴露在“丧文化”的巨大织网之下。潜移默化之中,以这部分青年为中心,对身边的人产生辐射型的“丧”影响,这又将导致“丧文化”群体的指数级增长。
(二)“丧文化”群体中有虚假“丧”型的青年,也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丧文化”爱戴者
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压力与日俱增。作为社会的主力军,当代青年常年暴露于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之下,无处不在的压抑,无人可诉的绝望令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宣泄口。在这个人人坚强独立的社会,似乎开口倾诉自己的软弱便是失败。在这种时候,似真似假的“丧文化”就像一层薄薄的面纱,这层薄纱为“丧”的情绪带来了一种朦胧感。青年们的负面情绪得以通过一种玩味的方式传递出去,你可能认为他真的“丧”了,而他可能只是开个玩笑。朗朗上口的丧言论,漫不经心、玩世不恭的玩味感,激发了部分青年对“丧文化”的热爱。
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青年普遍存在着焦虑、迷茫的心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的巨大压力加剧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对现实的厌恶。[ [4] 周香凝,丧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及消弭路径[J],2019(2)][4]在自身力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反讽”、“扎心”的图文、言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并期望能引起群体性的共鸣。这种苦中作乐、自我嘲弄的方式,看似幽默,实则充满无能为力、自我否定的无奈。“我不是忘记一切,我是一无所有”、“你每天都很困,只以为你被生活所困”、“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等诸如此类的“丧言丧语”,实则是青年们的自我保护、自我安慰。值得一提的是,揭开“丧文化”的外衣,潜藏在部分青年心里的,是他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很多时候,他们都是越“丧”越努力,嘴上“丧”,实际行动却一点都不“丧”。
(三)“丧文化”的盛行,与当今网络的便捷密不可分
网络社交平台,加速了“丧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范围。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人们交换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可以迅速被其他人捕捉,并加以二级、三级传播、N级传播,从而产生爆炸式的传播效果。社交平台的“春风”将“丧文化”带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它们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渗透到每个网民的屏幕前,让每个网民被迫遇见“丧文化”,进而自主或被动地传播。从微博开始流传的“葛优瘫”,微信里随处可见的“丧”式表情包,如今刷屏的“网抑云”,都是互联网助力“丧文化”流行的缩影。[[5] 霍垒杰.试论“丧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
][5]在这股春风里,不管是“虚假丧”型的青年,还是表里如一“丧”到不行的青年,他们对“丧文化”的传播所造成的“积极”影响,都会被进一步放大。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成为“丧文化”流行的加速剂和营养剂。
(四)资本对“丧文化”的追逐也是“丧文化”愈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在这片“丧文化”初现身形、渐渐壮大的土壤上,带有“丧文化”内涵的商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丧文化”的发展,使 “丧文化”的知名度和受众面增加,小有名气的“丧茶”便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丧”型产品。在资本的助推下,许多商家出于对利益的追逐,进行的“丧”式营销也使得“丧文化”不断出圈。无论这种出圈对“丧文化”本身是好是坏,它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丧文化”的知名度,拓宽了“丧文化”的受众面,使“丧文化”愈发流行。
四、消除“丧文化”负面影响的对策
“丧文化”于青年学生的影响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积极的一方面亦具有消极的一方面。“丧文化”并不是完全的消极和绝望的心态,大部分是当代青年学生对于生活、学习和社会等多方面压力的一种自嘲式安慰,比如在自嘲宣泄情绪的同时,也是在不断警醒自身需要更加努力奋进,对于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有些青年深陷于这种亚文化氛围中难以自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甚至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应该如何消除“丧文化”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结合以上对于“丧文化”在佛山青年学生群体中的现象、影响及原因分析等,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方面提出四点相应的对策建议,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丧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年学生的竞争和创新意识,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
(一)制定人生目标:找准自身定位,树立正确价值观
刚进入大学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加上自身的学业压力以及与同龄优秀者的差距;将要步入社会时,对未来的迷惘和就业的压力,“丧文化“就在青年学生中流行起来。部分学生的“丧“只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抗争,而有些学生的“丧“已经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健康。“丧文化”的消极影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陷其中无法自拔,青年学生要想应对“丧文化”的消极影响,必须从自身出发,正确积极地认识“丧文化”,把它当成情绪治疗的一剂良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制订好学习阶段的计划,找准自身定位而非盲目从众,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缓解自身的压力。
(二)增加家庭关爱:加强亲情沟通,缓解心理负担
教师和家长应该建立积极的线上沟通,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让家长引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拒绝溺爱孩子,培养孩子艰苦磨练的意志,帮助孩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要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当学生对前途充满迷茫和担心,情绪低落的时候,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及时关心和安慰孩子,让家庭成为孩子心中可以依靠的港湾、可以信任的后盾。
(三)营造校园氛围:开展相关活动,培养学生抗压能力
学校是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众多的学生都聚集在一起,一个团体中出现与“丧“有关的情绪,就可能影响整个团体的人,甚至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因此,校方应该做出相关的措施,发挥它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校内定期开展心理活动,鼓舞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的压力及时得到释放,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室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应该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四)创建就业环境:增加就业机会,鼓励自主创业
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感觉到“丧”,大概率是对未来的发展及生存问题感到担忧,对未来感到悲观,若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丧文化”的负面影响就难以消除。对此,国家应该给予相应的措施,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扩大就业的机会。佛山市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引进人才战略;引导佛山各企业给予青年学生良好的就业环境,给青年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给予自主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政策支持,学生自身解决就业的同时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萧子扬,常进锋,孙健.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7(3).
[2] 霍垒杰.试论“丧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
[3]杜佳丽、姚瑞曼 丧文化营销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文化纵横 第1卷第22期
[4] 周香凝,丧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及消弭路径[J],2019(2)
[5] 霍垒杰.试论“丧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