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机理及其克服》引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上   作者:张天宇
[导读] 本书是以史学理论为主要框架,以哲学论述为主要手段,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历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历史虚无主义——它的生成机理并针对不同的境况对于其克服方法做出相应的阐释。笔者在此基础上有所整理和思考,探讨于此。

湘潭大学  张天宇

【摘要】:本书是以史学理论为主要框架,以哲学论述为主要手段,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历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历史虚无主义——它的生成机理并针对不同的境况对于其克服方法做出相应的阐释。笔者在此基础上有所整理和思考,探讨于此。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在2013年之后,论文数量呈现出断崖式增长。我们结合历史因素,可以看出的是对于“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研究,基本可以认为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首的新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强调。2013年4月22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在其要求警惕和根除的七大危险中,历史虚无主义位列第六位。2015年,历史虚无主义在“2015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中仍位列第二名,仅次于民族主义。调查报告中称,历史虚无主义者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抛出中国共产党歧视国民党抗战官兵的观点,使用揶揄、影射、戏谑诱导网民自我联想、自我推断。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解释,中外各有千秋。其中,中国大陆解释为了史学理论术语,是为盲目的否认民族历史发展的一种思想倾向。其解释与“民族”一词紧密挂钩,同时又频出于政治领域,进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相连,这一思潮被有意无意间扣上了反动的政治意图的帽子。而维基百科则将这一思想倾向直接与中国大陆挂钩:由哲学“虚无主义”衍生,主要是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其后“历史虚无主义”逐渐意识形态化,并与“民族虚无主义”产生区分,专指对中国共产党领袖、“英雄”人物、历史地位,以及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制度等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被中共及其支持者视为是一种反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政治思潮,在其看来,历史虚无主义者批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中出现的问题或犯过的错误,是“以支流否定主流,以个别否定整体,以问题否定成就”。例如,以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术问题被泛化为政治问题的错误,破四旧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等来质疑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析虽然两方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有着主观的差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大陆的学术乃至政界,相应地,其影响也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学和哲学范畴,成为中国政治稳定性的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本于哲学,作用于历史而超越历史学本身,进而成为国家政治的稳定器。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于民族而言,其文化特征是其民族独立性的根本,而就其文化而言,其历史乃是文化之源泉。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是其国家形成的基础性文化条件,相应地,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性尤其是政治稳定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开头从哲学的角度较为全面的论述了历史的特性及学术研究中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共通与区别之处如有言:“自然需要说明,历史则必须理解”。本书对于历史在哲学角度的理解的解释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


而就“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述方法而言,本书则较少的直面说明其生成机理及其克服问题,而是间接的以哲学的角度论历史学,按理说其生成机理及其克服寓于文而不显于面,本书的中心问题则不言而喻、水到渠成,但读来让人顿觉云里雾里。究其原因,是较大篇幅的采用纯理论的论述方式,而较少地融说理方法于文章所致。同时对于一个历史阐释而言,虽博采众引,但赘述略多,如对于历史的解释问题、历史视域问题、历史解构主义等等。本书后几个章节则从不同角度、不同影响元素来谈及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如解释学、语言学、文学等等,但部分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如作者在谈及“历史解构主义”的影响时,提到了“年轻一代厌烦了空洞的说教,集体式权威和口号式宣传”进而引申出年青一代“追求新颖独特、标新立异”“许多人不再专注于精神境界和终极关怀”“对人生信仰于追求崇高价值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进而得出年青一代的”崇拜‘自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为人处世,设计和体验人生”。我作为千禧一代,则略感片面。我们承认“历史解构主义”的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新一代年青人价值观的大转变,更多的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渐趋现代化与西方人生价值思想的交融之下的结果,此为时代之必然。尤其是中国年青一代处于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大爆炸时代,是区别彼时彼方的独到之处。这也显示了新思潮在新一代年青人的孕育的结果,尽管是含苞待放。“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可否认的是,年青一代确实存在着较为广泛与严重的精神空虚状况,但这也是祸福相依之下,精神生活随着现代信息生活渐趋转变的内在表现,我们应心存乐观加以积极引导;同时,崇拜“自我”,也是新一代年青人独立精神、“自我发现”的精神、文化觉醒的表现,是国家之所傲、民族之所幸。本书在论及“历史解构主义”,“否认权威,否认历来传统,动摇了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摧毁了人类社会最起码的伦理根基”,这里是为谈及“历史解构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历史解构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在部分表现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说到“摧毁了人类社会最起码的伦理根基”,不免有些对“历史解构主义”的过度解读,且颇具危言耸听之嫌;首先,社会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对旧秩序、旧传统发起挑战;而就中国文化传统抑或是历史传统看来,更是中国几十年浩劫下,政治的动荡、经济的停滞与倒退、教育的缺乏等因素环境下对于千年国民性的大清算,这必然会随着中国社会在走向变革正轨后,后续的措施、条件的跟进下而随着持续的人口迭代,旧秩序、旧传统、旧文化在“去伪存真”后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的再回归与再重构,作者对“历史解构主义”之论,且略显悲观。当然,我们所崇尚的“解构”,是权威与多元并存,传统与时代并行不悖且是现时代理性思维的一大体现。
 由此看来,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这一被重现视野的观点,出于哲学,作用于历史而超越历史范畴本身,成为中国自十八大以来的政治稳定性的一大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去避免以及克服,尤其是对待近代史,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应该也是万万不能够被忘却和解构,这不仅是我中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知耻而后勇”的血泪耻辱史,也是亿万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魂不灭的民族精神铸造史,与此同时,又要避免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过度解读以及“选择性”片面解读,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充分尊重,也是一民族之气量之所在杨金华教授《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机理及其克服》一书,高屋建瓴,旁征博引,深受启发。
作者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