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斯密问题”: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上   作者:江亦然
[导读] 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对后世在伦理和经济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科的开山之作,其理论体系一直是教科书般的存在,《道德情操论》主要阐述的伦理道德问题,也一直作为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评判标准,这两者看似相矛盾的观点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之中其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在人性之中。

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哲学系   江亦然  610000

摘要;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对后世在伦理和经济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科的开山之作,其理论体系一直是教科书般的存在,《道德情操论》主要阐述的伦理道德问题,也一直作为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评判标准,这两者看似相矛盾的观点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之中其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在人性之中。
关键词 亚当·斯密 ; 利己性 ; 利他性 ; 人性
        一、什么是“斯密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的同情心为道德起点的利他性,与其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人受利益驱使的利己性原理之间存在相互矛盾或者不一致性的问题,进而形成了“亚当·斯密问题”。“亚当·斯密问题”逐渐发展到现在包含了对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体系与伦理学思想体系之间关系的探讨研究。关于“经济人”和“道德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人的本性的探讨。
        二、“斯密问题”的基本内涵
        《道德情操论》中将人的所有社会行为基础归结为人的同情,它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在人的心灵里是一直存在的,是人生来就具备的本性,它潜在的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这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在《国富论》中又将人的所有社会行为归结为人的自私,在产品制造上人们发现,个人从事自己擅长或者熟悉的工作,能更大的获取利益,即劳动分工能使人更加富裕,各自为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而进行交换,是一种自私性,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他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缓慢积累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简言之,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在于人性中进行交换的倾向”,这种倾向亚当·斯密认为都是人为自身利益的考虑,但是他同时又说这种自利心并不是处处都能用的,是被限制在特定环境当中,因为人是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的,没有人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人首先应该是“社会人”,社会性才是人的第一性,追求财富增加的利己性是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即人因特定环境成为“经济人”,但是市场上的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把个人利己的行为,引导向有利于整个社会及经济中的路径上来。
        三、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
        "亚当·斯密问题"包含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蕴含了人性的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在人们面对利益时的选择就体现了人的本性,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相似。在亚当斯密的观点中,“道德人”的利他性和“经济人”的利己性都是作为人的本性来阐述的,但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直到他去世都还在完善,而《国富论》则主要是讨论如何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我认为《国富论》中的利己主义原本就是包涵在《道德情操论》所说的道德伦理之中的,如同人性是自私的,我们在受到伤害或者委屈时,我们更愿意找人倾诉,而不是独自承受,从别人那里获得同情,会使我们找到一种别人也感同身受的安慰,就像亚当·斯密说的:“不管什么时候,如果心情不幸失去控制的话,那么交际和谈话是恢复平静的最有效的药物。


”这种同情心是人人都有的,虽然我们不可能对任何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真的感同身受,但是我们会通过意境而出,想象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引发出的一种同情或怜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一个人的贫与富,往往是根据他一生所能够享用的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数量来判断的。然而,自从分工制度成熟以后,每个人日常消费的物品,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他自己生产的,其余的绝大部分都是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起的行为就变成了类似一个互助的过程,人们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的同时也使别人得到了相对的利益,这个交换的过程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市场上“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会使得每个为了自己利益的人最终都能和平共处,达道社会、政治、生活的和谐平衡。我认为在亚当·斯密哪里“看不见的手”之所以能调节市场经济,不单单是自由主义市场的竞争机制,同样也包括出于自爱和同情的心里,这种人的自然本性,不需要任何干扰,所以他认为我们不要去思考人的同情或者怜悯心,我们只需要去看到什么东西对他有利就可以了,因为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利益出发的自爱心。我们只需要看到人的本性中有自爱这一面,就能在交易中投其所好,进而达到自己的利益。所以《国富论》虽然主要说的是经济问题,但归根结底是人性问题。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本性的体现。《国富论》的利己主义最后是为了达道利他的目的。而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同情首先是作为人的道德本性存在,亚当·斯密认为无论人们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者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不需要用什么实力来证明。这里同情作为一种换位思考的本能可以看出,亚当·斯密在承认人的自私的问题的同时,又强调人是具有关心他人的本性的,强调人性是利他的。所以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重头到尾都是不存在冲突的,利己和利他都是人的本性,都统一在人性之中。“经济人”的利己心激发人们创造性,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道德人”洗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出现的心态失衡的问题,缺一不可,可以说“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利他”是比“利己”在本性中更侧重的一面。
四、参考文献:
[1]张严,孔扬;“亚当·斯密问题”的哲学反思与时代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03期.
[2]亚当·斯密;(Adam Smith).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M].张兴,田要武,龚双红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
[4]曾启贤;经济分析中的人[J].经济研究;1989年05期
[5]张军,孙宁;试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观[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