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散文、诗歌的审美特征

发表时间:202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上   作者:罗孝廉
[导读] 周立波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的散文以及追求讴歌光明,宣扬爱国与斗争的诗歌。周立波的散文写真纪实,个性鲜明;技巧灵活,语言通俗;突显亲切感,抒发真挚情。其诗歌多用陌生化的语言,描绘意象,营造韵味无穷的意境,抒发忠贞爱国的挚情。呈现出鲜明的审美特征。

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 罗孝廉 413000

摘要:周立波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的散文以及追求讴歌光明,宣扬爱国与斗争的诗歌。周立波的散文写真纪实,个性鲜明;技巧灵活,语言通俗;突显亲切感,抒发真挚情。其诗歌多用陌生化的语言,描绘意象,营造韵味无穷的意境,抒发忠贞爱国的挚情。呈现出鲜明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周立波;散文诗歌;审美特征
        周立波一生经历丰富,丰富的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他从1928年开始创作,其作品涉及散文、诗歌、小说和文学评论。《周立波文集·第四卷》下辑(散文和诗)中共收散文50篇、诗歌33首。他的散文以农村、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拓展了乡土文学的新主题、新风格。尽管周立波后来小说创作的成就高于散文诗歌,但其散文以通俗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其诗歌以独特的意象,抒发了追求光明、爱我中华的挚情,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散文的审美特征
        周立波的散文以湖湘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他的作品中展示的是农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顽强斗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以及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们。
        (一)写真纪实,个性鲜明
        “真实”是文学艺术的一大特点,是散文审美的一个标准。只有真实的文艺作品,才能流传千古,即所谓“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文艺家们历来重视“真实”。“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故强怒者虽严不威,故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由此可见,古人对“真实”的领悟和重视。周立波倡导“文章应该写真实”。“写真实”并不是像照相机一样纯粹原始的记录,而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他的散文,无论写景状物,还是书写人们生活的苦难,都显露出真实。
        《向瓜子》一文,就真实地描写了作者对向瓜子的心里和情感的变化。周立波“第一次我对向瓜子发生兴趣,是在乡间,和一个种向瓜子的人谈话的时候。那是在一个末秋的晚上,天气比现在稍微暖和一点;小小的稻草盖成的屋里,只有一盏菜油灯,在它的微弱的光芒下,我和陈司务坐得很近,在听他谈天。”[1]这一段大致描述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由“第一次”、“乡间”、“种向瓜子”、“末秋”、“稻草屋”“菜油灯”这些词可以看出描述的是:一个秋季,“我”在乡间的一间稻草小屋里与一个种向瓜子的人交谈时的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实地写出了当时的农村风貌以及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简陋的:乡间、末秋的晚上、稻草屋、一盏菜油灯,虽然身处陋室,但作者却没有一丝不适,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与种向瓜子的人融洽地谈天。
        在《雨》中,周立波“却深恶痛绝雨。雨是最没有热情的东西。他潮坏了光明,消损了花枝的强健,更冷落了人间来往的路。他好像滂沱的眼泪,但这泪是毫无情义的,冷冷的没有一丝热意和咸味,不是人间的”[2]作者用“没有热情”“潮坏”“消损”“冷落”这四个词语将“雨”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雨”的深恶痛绝,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直率鲜明的个性。
        此外,在散文《汨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吃了一碗老鼠肉馅的馄饨后感到非常愤怒,但最后还是把钱给了老板,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作者真实地写出这些,既体现出了周立波散文的写真纪实性,又能从人物的话语行为中体会文中人物的鲜明个性。
        (二)技巧灵活,语言通俗
        周立波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50篇散文,有赞美和向往新生活的,如《向瓜子》;有揭露黑暗统治下带来的种种社会悲剧的,如《游行妓》;有深情回忆故土的,如《农家的冬夜》;有礼赞追忆中外作家思想家的,如《纪念普式庚》;有歌颂领袖人物的,如《瞻仰列宁墓》等等。周立波散文的表现方式十分灵活,没有严格的形式规范。通俗的语言也是散文美感的重要因素。散文的语言美首先表现为自然通俗,话语方式里表达出作者自身的性格特征;其次表现在写人记事状景都能把内心的情感和外界的景物和谐交融为一体。
        《游行妓》讲述的是在坐划子时与船上一群人所发生的事,作者从他们每个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些人的性格。
        那两个男客,也都垂着头,把自己埋在深深的冥想里。船上很沉默,四围只有轻轻的打浆声,或间,夹着那船底处着了沙石的擦擦声。
        “你没有输已经运气了,还想赢多!”我旁边的年轻的说,一边把脚随便放在我的脚上。
        一面把我的脚踏得更重,这回我晓得她是故意。
        “喂,先生。”她突然和我招呼。
        “什么?”我诚恳地但又无味地问。
        “坐过去一点好吧,我太挤。”她的身子已经在排挤我了。
        我起了身,因为我是在太挤。她笑起来。
        “那又何必呢?”她拉了我的袖口。 [3]
        文段描述了“两个男客”,“女客”以及“我”在坐船过程中各自的表现。因为大家彼此都不认识,即使在同一艘船上,也没什么话语,在描写两个男客时采用了动作描写,从“垂着头”“把自己埋在深深的冥想里”可以看出这两位男客是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的,他们的动作也很符合当时的场景,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而那位女客却不一样,在描写她时,却采用了语言、动作来描写,在这安静的夜晚,大家都挤在一艘小船上,她显得格外独特,作者写到“一边把脚随便放在我的脚上”“一面把我的脚踏得更重”“她的身子已经在排挤我了”,而当“我”起了身准备离开时“她又拉了我的袖口”等这些都是对这个女客的动作描写;“喂,先生”“坐过去一点好吧,我太挤”,当“我”起了身准备离开时,她又说“那又何必呢?”这是对她的语言描写。透过这位女客大胆的动作、挑逗的语言以及对“我”的步步紧逼,可以看出这位女客的性格特征。作者通过具体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全文,给读者一种亲临现场的真实感,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周立波散文,以灵活的技巧、生动的语言,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这种社会环境中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这位“游行妓”只不过是被生活所迫而不得不靠出卖自己身体来谋生的底层人物的缩影,作者对她并不反感。这既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又反映出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周立波的散文除了技巧的灵活之外,通俗的语言也是一大亮点。在《灯》里面:“她结识电灯,是在认识月亮以前。在她的小小的心灵里,她好像觉得,电灯比月亮好玩。每天天一黑,她就争着开电灯。有时候,阿姨先把灯开了,她嘴里连连地说:‘我吉己(自己)来,我吉己(自己)来,’连忙从椅子上爬上桌子,用小手把灯关了,然后重新把它拧开来。”[4]文中巧妙地使用湖南方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穗穗这个可爱淘气的小孩形象。“吉己”即自己的意思,通俗化的语言使得文章增添了亲切感,更能吸引读者。
        《曾五喜》中有这样的描写:早稻“过去也有人插了,不过都给屁攀字(打屁虫)吃了”;“这回搭帮你(湖南方言,全靠你),收了一个饱世界。” [5]周立波的散文妙用方言,通俗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亲切。
        (三)突显亲切感,抒发真挚情
        周立波散文取材以农村农民为主,重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愫。亲切是周立波散文的又一个审美特征。“亲切”由“随”而来,“‘随’即随便、随和、洒脱、亲切之意。散文的‘真’是‘随’中之真,散文的‘情’是‘随’中之情,散文的‘趣’是‘随’中之趣,散文的形散神聚是‘随’中的形散神聚。”[6]。亲切,指的是周立波的散文创作不以华丽的词藻,奇妙的情节吸引读者,也没有跌宕的情感波折引起读者的共鸣,更没有故作姿态,而是以平常的材料,平和的语言叙述,淡而有味,耐人深思。
        “可是他还是倔强地站在那里,握着手榴弹……我去拖他时,他转过头来,愤怒的眼里显现着血丝;一会,他大概看清楚了我的看护装束吧,稍为和悦了一点。”[7]这是周立波在其散文《二等兵》开头对那个二等兵的描写,他此时所在的地方是战斗刚结束的地方。虽然战斗结束了,但是他仍旧保持着战斗的姿态,“愤怒的眼里显现着血丝”说明了这场战斗持续的时间长,也凸显出他面对敌人时视死如归的决心。当他看到了身后是自己的同胞时,表现得和悦了。倔强、愤怒,和悦、柔情有机统一在这样一位爱国战士身上,在给人以崇高震撼感的同时又给人一种亲切柔和感。当然也表现了作者对战士的崇敬。
        周立波热爱光明。《向瓜子》中“我也爱它,爱光明的东西,是和光明本身一样地可爱的。”[8]“光明的东西”不仅指向日葵,也指种向瓜子的农民,更指像这位农民和向日葵一样生活的中国人民。当作者有些“阴郁”“伤感”时,看到那犹如“科洛连柯的小小的火一样”的向瓜子,就重新恢复了愉快、轻松。作者的“阴郁”“伤感”喻示着当时黑暗且动荡的社会环境,但这些坚强的人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他们依然爱着光明,向往着光明,追逐着光明。


作者虽然经历了阴郁、伤感,但通过文中对光明的热爱与向往,抒发了对光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孙犁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展现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它带有强烈的自我色彩,透过孙犁晚年的这些散文,我们看到这位老作家的质朴与超脱,看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退避和恬静的心境。也正是在他的这种个性和人格的作用下,生成了他散文中有别于其他作家的平淡的审美特色。”[9]周立波的散文与孙犁的散文具有相似性,带有强烈的自我色彩,周立波的散文无一不表现出他的深切的爱国挚情以及面对困难时的豁达胸襟。
        二、诗歌的审美特征
        《周立波文集·第四卷》下辑(散文诗歌)中共收诗歌33首。周立波的诗歌以陌生化语言,描绘意象营造意境,讴歌赞颂光明,抒发爱国挚情,表现出鲜明的审美特征。
        (一)陌生化语言
        “陌生化”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即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作者精巧地炼字、炼句,以凝练含蓄、陌生化的语言来抒发情感。“含蓄是诗歌艺术传达的一个突出特点。含蓄的美学内涵有二:一是用最少量的言词包含最丰富的内容,即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二是不易言说的抽象内容和不便言说的隐秘情感,用具体的形象去描写和暗示,以期引发读者的思索和探究。”[10]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含蓄、陌生化。中国诗歌虽然经历了几千年时间的淘洗,吹尽狂沙始到金,在文学百花园中越开越艳。时至今日,虽然格律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自由体诗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自由体诗人如冰心、舒婷等。
        周立波的诗作主要有两种体裁:自由体诗和格律诗。他的自由体诗基本上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其主题是:爱国与斗争、追求赞颂光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国家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的周立波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国家的危难、民族的兴亡时刻冲击着他炽热的爱国心,这种形式自由的新诗正好适合抒发他内心的激情。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主题——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饮马长城窟》中,他这样怒吼:
        把多少汉瓦秦砖,/无端抛弃,/在百代英雄征战的圣地,/竖起降旗,
        看吧,/……耀目的,/翻展在金色的阳光里,/旗上的字,/外面是“还我江山”!/里面是‘不为奴隶’! [11]
       “把多少汉瓦秦砖/无端抛弃”,这看似简单的诗句,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汉瓦秦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印记,但后人竟然“抛弃”了,作者在此仅用了“无端”二字,难道真的是无端吗?显然不是,其实是当时统治者的软弱妥协或是被侵略者强行抢去的。当看到“在百代英雄征战的圣地”时,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无数先辈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杀敌的悲壮场面。“圣地”二字突出了当时战争的性质,先辈们完全是为自由,独立,解放而战,因此是正义的战争。由此作者发出了“还我江山”“不为奴隶”的吼声,这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吼声。作者用词非常准确,体现出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
        在《一个早晨的歌者的希望》中:象阳光相信他的温暖/象提琴相信他的调好的琴弦/象青春相信他的纯真的梦境/象那朵飘走的云,相信他的自由轻快的飞奔。[12]                                   这里,作者刻画了“温暖的阳光”“提琴的琴弦”“青春的梦境”“飞奔的云朵”四个意象:温暖的阳光给人的感觉是舒适惬意的;拉动的琴弦是悦耳的;青春的梦境是充满活力的;飞奔云朵是自由的。作者从国统区到革命圣地延安去,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战乱,颓废,残垣,民不聊生,所以才迸发出这样的思绪。简洁的四句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温暖的阳光悦耳的琴声都成了奢侈的念想,可想而知当时社会是多么的动荡,人民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诗歌更含蓄委婉地达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深切期望。
        (二)韵味无穷的意境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诗歌就是将作者内心的情感以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即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来表现。诗人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某些物象,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情感。诗歌意象是作者的意中之象,是诗歌呈现给读者的可见的具体形象。意象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而意境则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如李贺的《南山田中行》中“冷红泣露娇啼色”,描绘出孤零零的一枝挂着露珠的秋花在秋风中啼哭的形象,此处的秋花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恰似李贺自己孤寂的身影;“蛰萤低飞陇径斜”,发着冷光的萤火虫迷茫地在斜径上低飞,斜径上的点点虫影钻进李贺迷茫的心里,而诗人却在四下找寻心灵的寄所,在回首的一刹那又看到了‘鬼灯如漆点松花’即鬼火就像墓穴中的漆灯,花朵似的点缀在松林间。正如王永所说,“池水清深,山上苔藓,秋红抖瑟,荒畦稻谷,蛰萤低飞,陇径蜿蜒,流泉滴沙,每一个物象都附着李贺的情绪,李贺的意识,全部笼罩在抑郁的氛围里,倾吐着愁闷的内心。那个心灵世界浸润着无限的忧愁,轻轻一挤便是愁雨随即落,鬼火入眼帘。星明朗照,风轻露白的秋色之景,蒙上了鬼蜮的色彩。”[13]周立波在诗歌中善于用意象营造氛围,他回忆起家乡时:
        我想起了樟树、鳜鱼竹鸡和春笋/我想起了阳雀子、狗尾巴草和五月的稻花的香气/我想起了好象粘着在禾场上、谷仓里、山茶下和藕塘边的童年的种种记忆/但是,我也想起了辗转在黑暗里衰病的母亲想念儿子的流湿了皱纹的眼泪。 [14]
        作者此时此刻虽然身在北方,但他看到北方的现状后,不由地想起了南方,想起了家乡那熟悉的植物、记忆,以及那位衰病的老母亲。作者虽然未亲眼看到家乡但他凭自己的记忆描绘了家乡的面貌:家乡的樟树、鳜鱼、竹鸡、春笋以及在禾场上,谷仓里,山茶下,藕塘边童年的记忆,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美妙画卷,这样一幅颇具滋味的画面在我们看来是十分美好的,但却寄予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可是我的中华》中这样写道:
        那正是洁白的山茶花/杂着红叶,斑斓的/掩映在青松林里的时节/金色朝阳/已经布满林间/花片上的露珠还滴/谁最美丽/是含露的山茶花/是花下的人的微笑/还是人的情意?[15]
        在十月的秋山里,微风轻拂山岗,山茶花在树梢争相绽放。山茶树上,红叶衬着白花,毫无顾忌地将朝阳的金色光辉温柔地撒满山林,玉盘似的山茶花瓣上点缀着钻石般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七彩的光芒。那半掩在山茶花下的一张张笑脸,为这山茶林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与美丽。诗人在此处构建了一幅唯美画卷,一种唯美的意境。
        (三)忠贞爱国的挚情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自古就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无不包含着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任何诗歌都是诗人某种情感的表露。诗人艾青在民族存亡之际,用诗歌书写中华民族的愤怒与抗争呼唤火与光,为这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带来温暖与光明。满目疮痍的“土地”,哀怨的“河流”,无止息的“风”,热烈而又温柔的“火”和“光”,成为具有丰富含义的隐喻。诗歌的情感往往不只是作者一个人的情感,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共同情感。
        在《一个早晨的歌者的希望》中,抒情主人公为自己拟了墓志铭:
        他唱过歌/他晒过太阳/他碰到过几次危险/在娘子关前,在九华山下/他爱过人,他也和人打过架/在这盈满了忧郁的酸辛的泪水,也迸发着庄严的战斗的火花的时代里/留在人间的他的记忆会很快的消亡 [16]
        “他唱过歌”“他晒过太阳”“他碰到过几次危险”“他爱过人,他也和别人打过架”这几句简单的诗句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记录了抒情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后,他依然满怀希望,充满斗志,始终不忘人民。他虽然会很快地消亡,但是心系国家与人民的伟大情怀依旧永存。诗作充分体现出周立波忠贞的爱国挚情。《可是我的中华》里他这样宣誓:
       我知道/这是我还报母亲大地的爱的时候/向苍天/我默默的誓言:“用我所有一切的血和精力/献给她/去医治她的伤体/去消灭她的仇敌!” [17]
        诗人虽然时常担忧在这“黑暗”的夜里会无端的死去,无人知晓,无人怜悯;但他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中华大地不会遗弃他,即使自己化为尘埃,大地母亲也会把他抱入怀中,就像母亲会永远守护自己的儿子一样。因此他发誓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消灭仇敌,捍卫祖国母亲的尊严。
        综上所述,周立波散文与诗歌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是以爱国与斗争为主题,追求光明,所选题材都是以农村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因而其散文、诗歌的审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相似性。周立波散文、诗歌的成就虽比不上他的小说,但他的散文、诗歌,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宣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2][3][4][5][7][8][11][12][14][15] [16] [17]  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四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55,483,458-459,691,679,475,456,538-539,561,562-563,536,565,537.
[6]李天姿.当代散文审美特征简论[J].焦作工作学院学报.1996(1):121-122.
[9]陈纯洁.试论孙犁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审美特征[J].汕头大学学报.1994(1):36-37.
[10]罗守让.诗歌的审美特征[J].琼州大学学报.1999(4):66-67.
[13]王永.李贺诗歌的审美特征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硕士论文.2013.
罗孝廉[作者简介:罗孝廉(1964-),男,湖南益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色文化视野下周立波散文及诗歌研究(15YBB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