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学生写作指导角度与改变

发表时间:202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上   作者:钱国妹
[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教育者的使命就是真正做到内心由俯视到平视的转变,对他们进行“和谐教育”。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城西小学 钱国妹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教育者的使命就是真正做到内心由俯视到平视的转变,对他们进行“和谐教育”。
关键词:师生关系;平等;真诚  
        “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李镇西先生曾说过。学生是一个个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教师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求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
        诚然,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之时,众多教师在外界和内在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开始尝试着转换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最初的俯视学生到如今的蹲下身子平视学生。虽然只是一次视觉角度的改变,却引来了掌声一片。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着弯腰平视,然而眼睛的平视并不代表心灵的平等,如何真正做到内心由俯视到平视的转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一、共享师生关系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直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中心”倾向也时有出现。如今,家长和老师共同高度关注教育的新时代,师生关系也开始发生根本转变。虽然,师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这决不是师生之间唯一的关系。如果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威严的长官,而在教师眼中学生不过是顺从的臣民,那么师生之间将很难进行平等和谐的情感交流。固然,教师无论专业知识还是社会阅历都在学生之上,但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作为一个和学生同样有着求知欲的成年学习者,教师同时也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师生之间如果相互尊重,关系融洽、平等,就会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于是 “共享型”师生关系便应运而生了。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比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更痛苦了,只有了解理解学生,才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仅凭作文、周记来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是远远不够的。而所谓“共享型”就是要求师生之间保持人格上、思想上的平等,双方的心灵彼此敞开,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并能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共同分享。教师在学生眼中不再是一个完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也有缺点的朋友。此时,师生之间是动态的平等的信息交流,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教师能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学生也能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二、真诚教育原则
        学生常常会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在他们眼里,教师一般都具有某种权威性,而正是这种权威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他们渴望接触教师却又与教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只有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彼此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交往,学生才会很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也能从中感受到劳动的愉快,产生新的劳动激情和态度。相反,如果学生仇视教师,教师厌恶学生,这样的教育永远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曾经任教的班中有一个女孩天天迟到,非常令人生气,于是就这个问题经常教育甚至严厉地批评她,可她依然我行我素,全然不理会。有一天,她准时到校了,令人意外且高兴。一边帮她整理衣衫,一边笑着说:“你今天没有迟到,老师真高兴!”说完拥抱了她一下,女孩羞涩地笑了。此后,只要她准时到校,我就会微笑着表扬她,同学们也都投去赞扬的眼神。渐渐地,她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如今回顾当年,也许正是因为那一句赞扬的话,那一次真诚的拥抱,改变了女孩心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威严的形象,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收到这出人意料的效果。
作为“真诚教育”就是用心灵去赢得心灵。当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之产生了亲人、朋友般的依恋后,学生也就乐于主动敞开心扉,此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言传身教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对他们进行“和谐教育”。
        虽然学生的阅历不如教师丰富,但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观察和了解教师。在许多场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当教师照本宣读着雷锋感人的事迹,教育学生要助人为乐时;当教师以虚情假意对待应付学生,却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时;当教师对学生真正的需要漠不关心,视若无睹,却要求学生去关爱他人时。学生会察觉教师的心口不一,对教师的信任度就会减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变得岌岌可危了,教师的号召力也会随之下降,自然就会与教师产生距离。
        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教师如果表里不一地教育学生,只会让学生生厌而产生距离感。如果无论课内课外,教师都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动、教育学生,那么他所获得的将是学生对他的尊重和信赖。
        当现下我们热热闹闹进行课题创新,扎扎实实学时培训时,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师生之间真正做到人格的平等,情感的交融,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也才是真正做到了从“俯视”到“平视”的转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