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上   作者:黄玫
[导读]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探究其提升路径迫在眉睫。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以“基石”“路径”“效果”三维度为切入点,全方位、多角度对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有效性进行剖析,并针对性地从夯实理论引领教育方向、拓展路径丰富教育方法、有效实践提升教育效果三个层面提出相关措施,有效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力。

广东培正学院    黄玫   510830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探究其提升路径迫在眉睫。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以“基石”“路径”“效果”三维度为切入点,全方位、多角度对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有效性进行剖析,并针对性地从夯实理论引领教育方向、拓展路径丰富教育方法、有效实践提升教育效果三个层面提出相关措施,有效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力。
关键词: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导向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为此,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着力于从夯实理论引领教育方向、拓展路径丰富教育方法、有效实践提升教育效果三个层面来有效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力。
        一、夯实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基石”
        (一)始终加强中国共产党在互联网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引领
        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可以肩负带领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只有始终加强共产党在互联网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引领,才能够把握提升思想层面教育导向力的正确方向。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舆论导向
        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及民众个体之魂。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凝聚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新时代提升对于学生思想层面教育的导向力,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风气和指引行为。
        (三)互联网发展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素养和能力
        要使当代思政教育真正深入学生头脑,离不开思政教育者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进行“充电式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保证自身能够对新时代新思想形成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在日常事务工作中以最有效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增加思政教育导向力。
        (四)以制度促进互联网媒体的规范发展
        互联网媒体运行的规范程度是影响思政教育导向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对于网络媒体空间的管理十分必要。只有严格审核互联网信息,不断提升网络平台管理能力,减少网络媒体平台各类乱象,才能够为思政教育导向提供健康环境,为提升思政教育导向力保驾护航。
        二、探索提升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力的路径
        要想使互联网下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产生良好效果和价值,就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与路径:
        (一)以课堂教育为抓手,推进新思想写入教材、走入课堂
        1.写入教材
        在高等教育教材的编订和改革中,要注入最新理论成果,让学生能够在教材中学习最新的理论思想,认识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较好的指引和教导作用。
        2.走入课堂
        思政教育要利用好课堂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建立通识教育体系。科学、人文等基础学科对于传统课堂有着较强的依赖作用,通过课堂中对最新思想理论成果的解读和演示,学生才能够将教材中党的新思想内化于心,深入理解新思想的实际内涵和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指引学生成长成才。人文学科当中蕴含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责任与使命担当以及人生的价值等,但在对学生课程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理科院校将人文学科记在通识教育模块之中,并未有明确的学分要求,人文学科的弱化和缺失日趋明显。因此,从学科体系入手,遵循教育规律,改革课程设计体系,促使在学科体系中提升学科的综合性,增加人文学科在整体体系中的比重是当前增加人文教育、提升思政教育导向力的重要手段。
         (二)以学校活动为载体,推进思政教育走进支部、走进社团
        1.走进支部
        思想教育工作要积极、有效利用班级团支部这一重要阵地,在支部教育活动中开展各类主题学习活动,例如开展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带领大学生学习新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
        2.走进社团
        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社团的重要作用,引导社团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宣传新时代、新思想,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其学习、吸收、实践新思想。
        (三)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推进新思想走进社区、走进生活
        思想教育工作要重视贯彻执行的重要意义,通过组织开展社区奉献活动、暑期实践活动等多类型实操性活动,使得大学生能够将所学思想内容“外化于行”,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对新思想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有效利用网络媒介,推进新思想走进网络
        高校需把握时代机遇,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宣传工作。


高校各部门可以多层面协同促进网络宣传教育工作,利用新媒体技术,依托“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App等学习平台,根据学生喜爱的新媒体产品开展相应宣传活动,促使大学生真正将新思想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进而运用新思想指导自身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一名有用之人奉献祖国。
        (五)打造社区文化平台,搭建社区内人员交流平台
        文化主要功能是价值导向和精神引导,会在悄无声息中影响人的行为。学校要致力打造文化育人的生活空间,打造文化之廊、导学工作间、谈心谈话间等让社区成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交往的平台。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宿舍的创建,通过全员参与,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建设温馨家园。积极依托学校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工作,打造特色活动,丰富学生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宣讲和培训,通过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科学与人文的跨学科大讲堂,讲述科学和人文领域的前沿动态,注重人文和科学的融会贯通。最终将社区场所整合为学生学习生活、探讨交流、能力提高和生活服务等在内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构成师生共建的新型育人平台,尽可能地放大学校内部空间和张力,营造浓厚氛围,促进思政教育深刻影响学生思想和实践。
        (六)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加强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
        思政教育的关键不仅在于内化于心,更在于外化于行,使相关思想成为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的准则与价值观念。学生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从而真正在实践中实现科学和人文在自身的融合。学校要积极打造以学生和班级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的育人机制,强化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相关方面的教导和服务保障意识,成立同学自治会,使学生成为社区事务管理人,使学生在策划、组织、协调和统筹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担当,注重实践锻炼和体验。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实操,在实操当中进一步获得感悟,同时将感悟应用于下一步实操,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提升教学导向力的目的。
        三、切实提升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力的“效果”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对于提升导向力效果十分关键,而主体感召力、议题吸引力、话语亲和力、视觉冲击力以及推送辐射力都与增强吸引力息息相关。因此,在导向中要着重通过提升以上“五力”以切实提升作用力。
        (一)增强主体感召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演说者要使人信服,需要……见识、美德和好意。”由此可见,在思想层次的教育过程当中,导向的本体需要具备自身感召力,才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使被教育者受到触动,从而达到更好地导向作用。思政教育主体主要通过自身的独特品质来使学习者感到被吸引,被教育、被感动、被感化,而具有这样独特品质的教育主体存在于各类影视、文学等文艺作品中,也真真切切地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榜样力量一直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鼓舞着我们,例如堪称做人模范的雷锋,令人敬佩的焦裕禄,为共产党员做表率的孔繁森,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拼搏奋斗的中国人民。再到后来,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洪灾、2003年全国爆发的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一个个大的天灾并没有打败中国人民,而是激发了大家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精神,由此涌现出一位又一位的抗灾英雄,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正是思政教育主体身上无法缺少的吸引力成分。直到现在,2020年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各级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全社会能够动员起来的一切力量,都不断地被动员起来。他们有的夜以继日攻坚克难,有的放弃休假坚守岗位,他们用简单的防护,保障着特殊时期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他们默默奋斗在平凡的岗位,用实际行动演绎出时代的最美旋律。以上这些具有优秀品质的中国英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有力教育主体,通过这样的榜样引领,才能不断加大主体的吸引力,不断实现提升导向作用的目的。
        (二)增强议题吸引力
        习近平在8.19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思想层面的教育是否能得到很好的传播,在很高比重上取决于议题如何选取。教育议题直接决定了大家是否被吸引,决定了是否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议论,进一步决定能否将教育内容很好的传播和吸收。因此,从国家大事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舆论热点出发,这样选取的议题就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又能得到受教育者的关注和思考。例如在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我们可以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符合学习者生活实际,又能够加强学习者对相关内容方面的拓展性学习。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们需重视议题选取,通过合适且具备吸引力的议题来完成提升导向力的目标。
        (二)增强话语亲和力
        思政教育者都会发现,沟通方式会对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作用,而沟通方式则体现“语言”的强大影响力。人们的想法,尤其是抽象想法,很大程度上会受语言所影响。某种意义上讲,语言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思维过程,指引人们到达目标的思维世界,从而传达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教育内容。因此,语言是人们思维行动的引路者,对于思政教育具有关键的导向作用。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用语悄无声息地潜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语言表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在思想层面的工作中,思政工作老师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至关重要,有亲和力、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可以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教育目的。例如,在教育中,可以借鉴一些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网络用语,使教育内容可以以一种更可接受的方式迅速被受教育者学习和接受。
         (四)增强视觉冲击力
        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教育载体,采取合适的、生动的、主流的传播方式能够对教育内容进行更好、更快地宣传。移动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教育阵地不断扩大,因此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哗哩哗哩网站等较热的媒体平台设计生动、丰富的思政内容,能够对学习者产生较强视觉冲击力,从而使思想层面的内容以更加时尚的方式迅速得到学习者的学习。
        (五)增强推送辐射力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要以思政教育的高度、广度、深度、锐度为切入点进行考虑。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若想提高高度、广度、深度和锐度,可通过积极利用的大数据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偏好等地差异群体设计不同的思想层面教育方式。通过有针对性的分层设计和推送,可以更好传播思想内容,从而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段虹.略论大数据分析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
[4]刘海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8(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