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视域的诗词意象解读

发表时间:202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26期   作者:吕慧
[导读] 中国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诠释丰富的文化内涵
        吕慧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高级中学 518115
        摘要  中国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诠释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意象是中国诗词的灵魂,隐喻是诗词意象的创作手段,诗词通过隐喻意象来表情达意。诗词蕴含意象美,欣赏诗词,首先要理解诗词中的意象,通过领悟诗词意象的寓意,领悟诗词主旨,提高诗词鉴赏力。本文介绍了意象和隐喻的含义、概念隐喻和诗性隐喻理论、意象和隐喻的关系、尝试从隐喻视域对诗词意象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隐喻意象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诗词;意象;隐喻;
一、意象的含义
        意象不仅是中国诗词的基石,也是中国诗词的精髓。意象对于中国诗词的主题表现及意境营造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诗词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意象而婉转地表达出来。①意象犹如一把钥匙,通过它,我们可以打开诗词世界的大门,感受诗词意境之美,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因此,要欣赏并真正理解中国诗词,必须要读懂诗词中的意象及意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审美范畴,现已成为一个跨文艺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概念。③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马晓东认为意象具有象征性、多元化、固定性、传承性和复杂性的特点。④陈植锷眼里的意象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意义,是以词语为物质外壳的诗意形象。⑤黄擎把意象理解为“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在艺术作品中相应契合、交融统一的产物”,象征性是意象的主要功能。⑥童庆炳认为意象是表达一种意念的形象。⑦唐寅把意象看作是诗人意念的表达。⑧宋修见认为,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以“诗心”所见并且以“诗意”所呈现的天地万物之象,是抒情咏怀言志的基本载体,是“诗情画意”和“境界”的基本要素。⑨
        简单来说,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自然的描写,同时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融入诗人情感的物象。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意象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中国诗词中丰富的意象,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构建起一个诗意的中国。
二、隐喻的含义
        人们在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找到某种相似性,而后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映射到抽象的范畴概念中,也就是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就是隐喻。⑩隐喻的本质是用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关于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代表传统隐喻学派,认为隐喻是一种关于语言表达的修辞手段,主要用于文学作品。?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Lakoff 和Johnson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认知、思维甚至行为的方式。隐喻在认知方面的真正成就在于它能发现跨范畴的相似性,属于不同范畴事物的相似性。隐喻对思维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日常语言中大量的常规隐喻表达。也就是说,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模式,在日常话语和文学作品中都普遍存在,具有审美和认知双重属性。?
三、概念隐喻理论和诗性隐喻理论
        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理解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思维的隐喻,深刻影响人们的概念系统和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和生成性。
    Lakoff和Turner(1989)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提出诗性隐喻理论。?基本概念隐喻是诗性隐喻的基础。诗性隐喻不是某个诗人的独创,而是“同一文化的人们把他们的经验概念化的一种方式”。诗人也是文化中的一员,他们自然利用这些已经存在的基本概念隐喻与读者交流。读者能够理解诗性隐喻,也正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自动地知道这些基本概念隐喻。一个新奇的诗性隐喻可能只是一个基本概念隐喻的新奇表达。
        胡壮麟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的过程中,采用创新的奇特的手法把源域语义映射到目标域语义,创作出诗性隐喻。诗性隐喻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以及随之而来的突然性、新颖性、美学性等。?换言之,诗性隐喻是诗人对世界的刻意探索和崭新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性隐喻只属于诗人。路易斯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是隐喻的。
四、意象和隐喻
        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所以,从隐喻的角度来诠释意象,意象的产生就是一种跨域映射,是诗人通过联想找出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进而将不易表达的抽象的主观情思映射到具体而形象的物象上,从而创造出不朽的隐喻意象。

束定芳认为,诗词语言的基本特征不是意义与语言的融合,而是意义与被唤起的意象的融合,且这一融合构成了真正意义的相似性。?诗人词人在诗词创造中,通过勾勒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借助隐喻意象给读者带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甚至触觉的感官刺激,拓展独特的审美空间,营造独特的诗词意境,展现出诗词的灵性和美。
五、诗词意象的隐喻解读
   红豆是唐诗中的一个意象。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表达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创作的《相思》,又名《江上赠李龟年》,抒写的就是眷念朋友的情绪。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用红豆来隐喻赤诚友爱。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不离红豆,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草同样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诗人词人常用草来隐喻离别、荒凉,有时也用来隐喻顽强的生命和韧劲儿。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通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来用草隐喻离别和荒凉,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通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用草隐喻生命的顽强,是一首生命的颂歌。
        竹子是频频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清朝的书画家郑板桥尤其爱竹。他创作《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竹子的坚韧不拔和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何其相似,郑板桥用竹子来隐喻自己,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时隐喻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柳是古人用来表达送别的意象。由于“柳”、“留”谐音,古人送别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深情,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隐喻依依惜别。诗人王维创作《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是王维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描画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用“青青柳色”来隐喻惜别。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离别。
    兰花也是古人诗词创作中推崇的意象。清朝的康熙帝创作了一首《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在诗中道出了"兰花"冰清玉洁的高雅气质,推崇兰的谦和踏实,不争虚华的品格。兰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爱的花,喜爱她的品格高洁,清香宜人。在他的书房以及养心殿内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兰。在他写下的咏花诗中,也以咏兰诗写得最好。康熙帝以兰花隐喻了自己崇尚高洁的内心。
六、隐喻意象的生命活力
        中国诗词蕴含了丰富的意象,以隐喻的视角解读意象,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人词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意象来源于生活,诗人词人将生活中不同范畴的概念通过联想创造出相似性,赋予意象独特的生命力,使读者不仅能够“以眼观物”也能够“以心观物”,体味诗词无尽的美感。今天,我们诵读诗词,依然能够感悟草木的繁茂、落叶的飘零、松柏的正直、竹子的高洁。送别友人,想起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看到梧桐,顿生凄凉、黯然神伤。冬日赏梅,赞梅之圣洁;看落英缤纷,叹青春不在。湖边赏莲,依稀看到怀春的南塘少女;夜闻丁香,仿佛嗅到了李璟的忧愁。听雨打芭蕉,平添孤独;来一声寒蝉,更起悲凉。赏月,思归,观天地,叹人之渺小……隐喻意象蕴含着诗人词人的无穷的智慧,穿越千古,滋养着我们的生命,陪伴我们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①张琰,高明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翻译策略[J].前沿,2020(1):116-123.
②李思园.意象视角下的古典诗词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0(6):24-26.
③严亮.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内涵之再审思[J].名作欣赏,2013(4):66-69.
④马晓东.论古典诗词意象的特点[J].辽宁师专学报,2012(1):20-21.
⑤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
⑥黄擎.视野融合与批评话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
⑦童庆炳.现代诗学问题十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4.
⑧唐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1.
⑨宋修见.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美育意义[J].美育研究,2020(4):11-16.
⑩孙楠.中英古典诗词中的诗性隐喻意象解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7):116-120.
?Aristotle.Thetoric and Poetics[M].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1954.
?冯全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篇隐喻及其英译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2020(3):157-165.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Lakoff G.&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2.
?胡壮麟.诗性隐喻[J].山东外语教学,2003(1):3-8.
?束定芳.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1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