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湘
湖南省桂阳县第二中学 424417
提 要: 向课堂要质量,无可非议。但是除了反反复复做练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有句俗话“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很多时候,当我们死盯着分数,急功近利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古人有“功夫在诗外”的教诲,兵法上也有“迂回包抄”的战术。质量怎样提高?我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得出的结论:实施新课程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实施 新课程标准 提高 教学质量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就是转变“教与学”的关系。传统课堂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演员和观众,再好的演员天天板着同一副面孔,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我们称之为“师本教育”。要想让学生不疲劳,不厌学,唯一的办法是把学生推上前台,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人,一但被聚焦,他会精神抖擞、竭尽全力地表现自己。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学生更喜欢“逞能”,更爱表现自己,老师若能充分“利用”好他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核反应堆。
高效课堂的开创者李炳亭先生说,“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那么,利用学生什么,又如何利用呢?
1、科学分组,培养小老师。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未能因材施教,许多老师苦于分身无术,照顾了后进生,耽误了优秀生,平均用力,又造成“吃不饱”或“吃不了”,真是高低难以两全,疲于操劳。而相信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能很好地解决首尾无法兼顾的问题。这跟带兵一样,一个连上百号人,如果由连长垂直管理,势必管不过来,而排、班的建制,既有利于排面竞争,又置每个士兵于班长的眼皮底下。新课标的小组建设的道理也是如此,老师抓几个小组长,每个小组长再抓几个同学,这就把学习任务层层分解,内容上化繁为简,形式上提纲挈领。老师相当于有了孙悟空拔毫毛分身的本领,这就为实施新课标打下了基础。
2、鼓励上进,发掘源动力。
学习是人的天性,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有了听觉、视觉、触觉,孩子用这些感觉器官感觉探索他们能感觉到的所有事物,再用大脑认知这些事物,这就是孩子的学习天性,也是人的学习天性。每个人都是天生喜欢学习的——教育的最大悲哀,就是把孩子这种好学的天性给扼杀了。其实,孩子的厌学,是厌恶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换种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或喜欢的内容,不用老师督促,孩子会学得投入。善是人发展的方向,向善是人性的体现,是人性的光辉,人心都有向善的一面。换句话说,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只是程度有强弱,持续时间分短长而已。利用上进心,就是利用学生向善、好学的天性,培养正当、持久的兴趣,挖掘潜在、强劲的动力,让学生在与同学的“比、拼、赶、超”中不甘落后,奋勇向前。
二、抓好新课标小组建设。
小组建设、导学案、展示,可谓现代课堂的三大热词。新课标的预习通常是完成前置作业,称为“前置学”,而且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预习。而“学案导学”一般则要求当堂预习。
相比较而言,新课标的预习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和学习成长,而“学案导学”则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往往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预习不够充分。新课标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腾出更多课堂时间供学生交流、探究、展示,使课堂更扎实、高效、精彩。
关于小组建设,许多专家、名师都对它加以肯定,意义无须怀疑,科学指导的方法也并不神秘,剩下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反思,反思,常反思。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没有小组,怎么合作?独生子女时代,学生走上社会,是多么需要合作。小组建设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产生“主动学习”效应。有了小组,班级管理就有了抓手,各小组之间就产生了竞争,有了PK就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与进取心。正如同20年前的电视节目“综艺大观”被今天的“星光大道”取代一样,如果没有了PK与晋级,失去了互动与悬念,仅仅是表演几个节目,还有人愿意看吗?课堂教学可以从“星光大道”中得到许多启示,比如,老师如何向央视名嘴学习,嘉宾点评的时机与分寸,节目进程的衍生与掌控,现场观众的互动与利用……只要愿意动脑,愿意投入,教学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让学生由“学会”变为学生“会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是教师像“搬运工”那样把知识从课本搬到学生的头脑中,好的“搬运工”可能效率高点,搬的是精华,差的“搬运工”不仅可能搬错运乱,还可能捡芝麻丢西瓜。“会学”呢,是学生掌握着主动权,主宰着课堂,在老师的引导辅助下,学生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的“学” 和老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学习生活的实践中去。
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叶圣陶先生说得更好:“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这是教学理应追求的境界。形象地说,教师应逐渐实现由“抱着学生走”到“扶着学生走”,并最终实现“让学生独立行走”。一般说来,“学会”容易些,而“会学”则相对要难。“学会”关注的是结果,“会学”重视的是过程。遗憾的是体制对教学效果的考查老是盯着“学会了没”,而对“会不会学”只强调于虚无的教育理想上,造成了一种尴尬局面:谁都知道“会学”重要,可下的工夫全在“学会”上,这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症结所在,也是学生高分低能的罪魁祸首。
教育不应是“沉重”的,而应是“生动”的;不应是“格式化”的,而应是“多元化”的;不应是“痛苦折磨”,而应是“崇高享受”。校园,应是庭院而不应是工厂;教育,应是育人而不应是流水作业;课堂,应是师生共建而不应是教学对立。课堂是什么?课堂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课堂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展示欲,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孩子学会,会学,乐学,创学;课堂就是立足学会,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形成智慧。简而言之,课堂必须充盈着情感,来浸润生命,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 “教育激扬生命”!让我们高举新课标旗帜,不懈努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