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巧巧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当下正在发生一场信息技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改革和重构,网络一代的学习者更习惯于不教的学习方式,在人类教育史上,关于不教的思想一直存在,面对当前高校教育学现状,有人提出通过不教达到比教更好的效果。诚然,有的教育学内容可以行不言之教,但有的内容确实绝不可让学生自由理解而缺乏正确领导的,我认为对于巨大多数需要教育学素养的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需要被教的,一是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知识更丰富,可以为学生学习教育学指名方向。二是教育学对学生重要性而言:有利于提高与教育专业相关的学生的专业素养,如果不教的话很多不自觉的学生可能就不会去学习这门课程了,因而缺乏比较科学的理论指导今后教学实践。
教育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学科一样,脱胎于哲学,在19世纪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
但是,教育学天然的实践特性,与社会对教育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使得它自身的理论发展一直无法遵循内在学科逻辑,教育学的研究水准也广受质疑。这的确跟教育学者自身有一定关系,如20世纪初民国教育学者赵廷为所说的,自己不争气。另一方面,教育这个事情也的确相当复杂,入门容易,深入难。目前几乎无人能找到教育学学科独有的学科逻辑起点,因此它在目前的状况下只是领域而已,因为学科逻辑起点无法形成大体一致的意见,以至于似乎人人都可以凭自己受教育的经验来说上两句,谁都看似有道理却也谁都无法成为深刻的学术权威,在领域外形成一定影响力,反而经常像是拾人牙慧,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较多,少原创性的、给其他学科带来启发的成果。
在中国,不教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源头。 一是道家的老庄。老子和庄子将不言之教推崇为圣人之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二是佛家。禅宗推崇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是最成功的不教之教。三是儒家。儒家的教育思想虽然以教为主,但孔子、孟子等人也有不教的论述,上述三个思想源头中,道家和佛家的教育思想以不教为主,儒家虽然主张以教为主,但也有关于不教的深刻见解。
虽然自古以来有如此多的关于不教的声音,但是作为师范院校标志性课程的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担负着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等多重任务,对师范院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教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阶段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差,学生无法也无意从教育学教学中获得实用的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教育学教学的有效性遭到各界质疑,甚至有人提出废除教育学,中小学用人单位也开始质疑教师的能力水平,因此寻求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策路、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未来教师迫在眉睫。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认为当前教育学教学存在以下短板:
一是学生角色意识淡薄、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不高,师范生角色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不重视教育学、不愿当教师、不喜欢教师职业的情况很多,许多学生学习教育学只是完成任务,平时打考勤混平时成绩,期末突击学习硬背课本以求考试通过,而没有真正树立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自觉意识,学习的目的只是通过考试,努力学习的目的只是拿高分,刷绩点,而不是在于培养自己作为教师的素养。
二是教师教学方式仍需改进,因为大部分公共教育学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中小学基层工作经验,加上平时不善于吸收积累基层的先进工作经验,讲授时无法举出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无法结合基础教育的改革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最终致使其讲授给学生留下“泛泛而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印象,理论讲得多,实践案例少;照本宣科多,书外涉及少。
三是当前众多的教育学教材内容大多陈旧老套,当我翻开十年前的教育学教材发现和如今的相差无几,仍以苏联凯诺夫的《教育学》为基础,没有得到更新。而作为师范生在各领域知识的积累、大量的教育生活经历等隐性课程资源却利用不足。
四是是教学时间不足,一般为50课时,每课时45分钟,教育学的学习对一名教师的影响是贯彻他的整个教学生涯的,五十课时的时间显然是不足以培养出一个教育思想活跃,对教育学有深刻理解的教师的。其次是教学空间不足,一堂教育学课,班里的学生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一百多人。这么多学生教育学老师无法兼顾,师生、生生之间没有交流、合作与对话,学生没有了“探索",无法"实践"也就没有了主体性学习。
五是教学评价方式机械、评价方法不科学,期末考试且试题多为客观性题,缺少考察学生思维的主观性题目。评价内容单,仅限于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的多少,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素质教育所需的核心因素的考核。平时成绩主要以考勤为主,期末成绩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的题目又以客观题为主,以标准答案为准,如此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态度是没事就出出勤混点平时成绩,再加期末考前突击性背背即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容易造成学生为点“到”而出勤,为考试而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学教学目标。
因此,我以为“教育学教与不教”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它应该联系实际,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材施教的去在教与不教之中寻求平衡,中国人自古讲究中庸,教育学也该如此,教,讲究方法,注重在传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得到创新;不教,讲究内容,什么样的内容不教的成效更大,哪些方面让学生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