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与法治为载体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

发表时间:202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26期   作者:方妙虹
[导读] 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
        方妙虹
        普宁市梅塘镇泗坑小学   515342
        摘要: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要想让国民素质有所提升,就得从小开始培养,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是以书面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这就有可能忽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否良好,是否具有较高素质。基于此,以下对道德与法治为载体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生;思想品德
引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就各个教学主题做深入挖掘,不仅要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点有良好的吸收,还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这不仅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特点,也能够带给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引导,让学生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建立更加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
        小学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阶段,也是自身形成基本认知和判断力的关键阶段。正因如此,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和成长会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对事物形成基本认知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认知偏差或认知错误,在形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小学生就会逐渐具备对事物是非的判断力,自身的独立性也会大大增强。
        (二)有利于对抗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冲击
        近些年随着我国国际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和思想侵蚀我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我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也面临巨大压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当中,可以让小学生从小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目标,可以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关注,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冲击。同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下,也能提高对不同思想和文化的辨识度。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凡建功立业,以立品德为始基。”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阶段,更是学生树立基本道德、培养良好品质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算他学富五车、身居高位,也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而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道德底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以道德与法治为载体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措施
        (一)有意识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采用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等模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有所感悟和收获。比如,在“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及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和探究性学习。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家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全面了解,并形成正确的认知。比如,防止触电、预防燃气中毒、摔伤碰伤、误食异物、高处坠落等,学生可以在在讨论中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再如,针对教学中关于早睡早起等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就晚睡晚起的危害及早睡早起的益处进行讨论,使学生了解到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提高学习效率方面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强化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教师要在班级内部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宣传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良好的思想教育,并时时提醒学生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有违道德及法规的。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制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思想道德教学计划。比如,在“快乐过新年”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地区在过春节时不同的文化习俗,揭示出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所蕴含的阖家团圆的意义。教师通过这一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春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学习一些节日礼仪,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感知。
        (三)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对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上课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校园内部每天不同时段、不同声音的铃声所代表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铃声代表着一种纪律要求,代表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根据铃声尽快按要求行动。又如,上课的铃声、出课间操的铃声、放学的铃声以及消防演习的铃声等,小学生听到铃声后应当迅速做出反应,并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这种理论知识教学与校园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加深学生的体验,使学生更有效地管理和约束自我行为,更好地适应校园集体生活,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交际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丰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的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要进一步丰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首先,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梳理,选择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契合点,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例如:将我国的民族精神、勤俭节约以及尊老爱幼的优良文化传统充分融入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当中,让小学生能够从小接受到良好的文化和价值观熏陶。其次,要有效梳理和明确思想品德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体系,对于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内容要适当简化,贴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切实根据当前的时代发展以及小学生的需求,来选择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思想展开对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实践活动是提高他们思想觉悟,使思想政治理论化为行动的重要途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必要的。首先,课堂上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变革系列报告,课下可以开展以优秀变革为主题的课余文化活动,组织小学生参观多种多样的拥有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营造出学习中华变革的氛围,让其从中感受变革的内涵,弘扬变革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变革。还可以借助变革节日,比如在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一些有奖知识问答比赛,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可以多举办一些去养老院、孤儿院、街道的社会服务活动,将他们课堂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行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更好的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结束语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要有所创新。平时教师上课的形式不要太过于生硬,可增加一定的实践内容,并把实践表现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综合考量学生的成绩。同时,要注意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远大于学校的,因此家长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促进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也不能懈怠,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康艳玲.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革新,2020(03):15.
[2]陈兴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应对[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69.
[3]卫晓红.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途径[J].科普童话,2019(47):168.
[4]张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构建高效思想品德课堂[J].山西青年,2019(20):281.
[5]吕雅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2019(10):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