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丽蓉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摘 要] 基于依恋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对亲子依恋作用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也有研究者对依恋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分析。父子依恋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儿童正确的性别角色发展、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其他作用四个方面;母子依恋主要体现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探索行为三个方面。
[关键词] 亲子依恋;父亲因素;母亲因素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与出现在自己生活环境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重要人物之间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对儿童今后各个阶段的最有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对依恋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研究偏重于母亲在婴幼儿依恋形成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有关父子依恋作用、母子依恋作用的研究归纳和评述。
一、父子依恋作用
关于父子依恋作用的研究,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儿童正确的性别角色发展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公认的代表男性或女性的行为和态度,或是符合大众审美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和态度。弗洛伊德认为父亲是孩子的教育者、保护者,孩子潜意识中将父亲作为学习的对象,父亲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通过工具性条件反射和模仿实现的,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从年长者那里了解到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期待和要求,慢慢获得关于性别角色的知识。
强清等人发现父亲角色比母亲角色更具决定性,高度男性化的男孩,他们的父亲在奖惩的把握上往往是果断并具有支配性的。[1]心理双性化是最好的性别角色模式,即个体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优点。许多学者认为,父亲对于女孩就是这样的存在,将男性独具的优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给女儿,让本来柔弱胆小的女孩具备了男性化特征,使她们变得更加坚强、独立,获得了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以及安全感。[1][2][3]还有学者认为,女孩的女性化角色发展则不仅与父亲的男性化角色有关,还与父亲支持和赞赏女儿模仿母亲、参与女性活动有关。[1]
2、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父亲行为方式的独特性促进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行为、道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武建芬等人认为父亲通过自身独立、自信、勇敢等积极的个性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1]父亲是儿童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在于父亲的交往中,儿童可以体验到不同于母亲交往的快乐和满足。[5]父亲是儿童的重要游戏伙伴,能扩大儿童社交范围,丰富他们的社交内容、满足其社交需要。[5]Amato & Gflenh(1999)在对父亲常住家庭的孩孩子的幸福感的研究显示:父亲的支持、鼓励和亲密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情感和心理健康均具有预测性,大多数品行不良的儿童感觉在家中被父亲拒绝和冷淡。Forechand & Nousisinea(1993)的一项调查中发现青少年与父亲的亲密关系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呈现显著相关。
3、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有学者认为,父亲由于自身的特点以及与儿童互动的独特性,儿童从父亲那里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与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收获不完全相同。儿童从父亲那里可以学到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并通过各种探索活动,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树立起创新意识,激发出求知欲和好奇心。[1]王晓阳认为父亲与母亲的思维方式和教养方式不同,注重儿童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3]Sagi等(1982 )研究证实,父亲较多地参与儿童交往能逐渐提高儿童的认知技能、成就动机。Judy等认为,父亲缺失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会产生有害的影响。[4]这些研究并不是否认母亲教养的孩子有所缺陷,而是强调父亲参与教养对孩子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父亲能而母亲无法带给孩子的影响。
4、其他作用
有学者认为,父子依恋对儿童生理有影响,无论男孩女孩,父亲缺失都会造成青春期提前。[1]Anthony的研究表明,没有父亲的女孩或常受父亲辱骂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较早,而与父亲关系较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较迟。[6]
一些研究者认为,父爱在儿童某些特殊发展问题如行为品行问题等方面要比母爱更有预见性。Chen等人在一项历时两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儿童同伴间的攻击行为与父爱的温暖呈负相关,而与母爱的温暖却并未表现出相关性。Priffner等人对相关的56项研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表明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比来自完整家庭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如身体攻击、犯罪、偷窃、喝酒、吸烟等。[7]
二、母子依恋作用
关于母子依恋作用的研究,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许多研究者关注儿童早期的发展,重点考察儿童的移情、分享和助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重点在于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影响因素及与家庭功能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近几年来,心理学者更多关注母婴依恋与后来发展的儿童亲社会行为有何联系。[8]
还有许多研究者关注不安全依恋与儿童内化和外化行为之间的关系。内化行为一般指儿童表现出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而外化行为是指儿童外在表现出的侵犯、敌意和对抗的行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能够使用积极的方式接触社会,很少会有一些不良行为,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从小就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下长大,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压力,并出现较多的冲突行为。[9]
2、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安全感的支持下饶有兴趣地探究周围环境,对于陌生人也能友好相处,表现出自信,独立,适应性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社会品质的发展与积极进取的探索行动进-一步促进了儿童认知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改善了整体素质,增强了身心发展的和谐性。Jude Cassidy的研究证明,24个月安全依恋的婴儿比不安全依恋的婴儿更多地使用内部语言。[10]2007年,丁艳华等人的研究证实了安全的母婴依恋关系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可能性。[11]
3、促进儿童探索行为
当个体是安全依恋时,母亲鼓励自主行为能够积极促进他们的探索能力,而个体为不安全依恋时,这一促进作用不明显。[12]Dujardin, Bosmans, De Raedt和Braet (2015)发现当儿童为安全型依恋时,其对母亲的信任程度较高,因而在中等危险程度的环境中比不安全型依恋儿童更自由地探索。可见,母婴安全型依恋有助于提高儿童对母亲支持的信任程度,从而促进探索。
参考文献:
[1]强清,武建芬.“父婴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6).
[2]万超.亲子依恋中父亲的重要性及其角色建构[J].吉林教育,2011(33):29.
[3]王晓阳.亲子依恋关系需要父亲的积极参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4).
[4]邓李薇.亲子依恋中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其角色建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会科学版),2007(1).
[5]李泽志,袁妮.论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
[6]陈小萍,张海钟.父亲缺失研究评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0(6).
[7]赵海灵.父亲缺失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1).
[8]冉光明.母婴依恋的影响因素及社会性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6):20.
[9]孙艳丽,陶芳标.儿童依恋对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2):1283-1285.
[10]丁艳华.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
[11]丁艳华,王争艳,徐秀,李慧蓉,迟兆艳.上海62例婴儿依恋类型及相关心理发育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46(2):163-165.
[12]江群,卢珊,张茜,王争艳.母亲鼓励自主与学步儿的探索行为:依恋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8(7):75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