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太勤
云南临沧市第一中学
摘 要:班级文化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它虽不像教师直接管理教育那样立竿见影,却能慢慢影响学生人格,改造学生学生的行为品性,端正学生的言行态度。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它能将学生内在的认识和思想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行为;它也能通过一种外在的氛围,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人格塑造等起熏陶感化作用。这一过程当中,主题班会则成了践行班级文化的主阵地,主题班会要为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服务,反过来,班级文化要为主题班会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使学生真正受到感化熏陶,这就是主题班会的文化效应。
关键词:主题班会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效应
在班级日常的组织和建设中,主题班会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文化氛围的营造则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班级各项组织活动的有效进行。如果说班级是一艘船,那么主题班会就像船上的帆,船有了帆的鼓动才能乘风破浪,而班级文化则像那掌帆的人,只有掌好帆,船才能顺利前行;如果说班级是一棵树,那主题班会就似浇树的水,树有了水的滋润才能根深叶茂,而班级文化就像浇水的人,只有浇好了水,树才能茁壮成长。主题班会是班级建设的核心,而班级文化则成了班级建设的灵魂,因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班级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要将文化沉淀为‘集体人格’”[ (瑞士)荣格.潜意识与心灵成长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53-60.],那么借用到班级管理中就是要通过时间的“积累”,通过教师的“引导”而使班级氛围移风易俗,并在班级管理的动态过程中,逐渐沉定为一种“集体人格”,这就是班级文化效应。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一直相当注重教育中文化的积极作用(效应)。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绘“三味书屋”的情状:“……第三间是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鲁迅.朝花夕拾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63-66.]为什么这块匾及画,还有行礼这一些细节会给鲁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呢?三味书屋布局陈设简单,古朴而简陋,而不禁让人感觉到有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让人陶醉,这便源于一种文化的熏陶与感化作用。当这种熏陶语感化作用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形成了一种自我约束与自我规范的价值判断。
现代教育设施完备而齐全,现代社会也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和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教育的外在条件也空前发展,现代信息化、科技化、数字化走进校园,如此优越的教育条件而为何很多时候收到的教育效果却不甚明显呢?现在的很多教师从古代所谓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袁行霈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4-55.]变成了全职“保姆”,这没有起到效果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教育缺失在哪了。这其中一点,教育缺失在文化的感化教育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文化的感化教育关键还在于“化”,既注重文化的精神价值,注重文化沉淀为一种“集体人格”。因此,文化的感化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注重外在的“文”的形式的包装,更要注重内在的“感化”、“点化”、“教化”等方面的实践。“文”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错画也,象交文”,即一种外在的装点、纹饰;“化”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教行也”,“化”的古字为“匕”,以示变化。因此,“文化”在教育里边可以理解为“文”这种外在的装饰来引起“化”这种内在“教行”的变化,也即是注重积累引导后的“集体人格”的沉淀。所以说,主题班会在设计上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合理规范性,如要做到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准备充分,学生主动参与,家长参加观摩等,更要反思“化”的感染性。那么,主题班会要如何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并实现较可观的“教行”的效果呢?也就是要如何体现并实现文化效应呢?
一、主题班会要为班级物质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存方式的总和。班级文化需要构建,即有一种主流文化来主导全班,给全班师生创立一个物质上的协调环境,精神上的共同家园。因此,主题班会的召开就是要为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创造条件。
所谓班级物质文化指的是班级的环境文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吴水清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中认为“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 吴水清.《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G〕广东茂名:南方论刊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其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被改变了”[ (美国)约翰·杜威 〔M〕江苏南京:民主与教育.2012:78-85.]。 我国古人亦流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等说法,可见境教所扮演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扮演之角色是十分重要的,而直接影响境教的实施便是教室里的布置陈设了。所以说,主题班会的每一分有效成果都应展示在相应的教室位置,如做成标语、口号等用黑板报的形式展现出来,每周一次,有小组之间轮流来做。如在开展“谈高中时代的友情”的主题班会时,就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友情”的名言写出来,对学生形成一种规范和警醒的作用。同时,班主任在召开班会时要随时对教室外在环境的管理,因为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也有利于班级物质(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
二、主题班会要为班级制度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班级制度文化又称班级管理文化,班级制度,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主题班会的设计要时时刻刻为班级的制度文化服务,班主任要重点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在班级组建之初,召开以“班级风采”为主题的班会,目的在于确立班级的各项制度呵呵今后如何有效的持之以恒的执行这些制度。此时,在组建班委会的基础上,这次班会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班级全会”,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主要通过写纸条“假如我是班主任”的基础上,征集“金点子”。让学生展开以问题为核心的大讨论,先查找班级存在的问题,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表决,制定出本学期的班级德育日常行为公约。同时要向学生解释清楚班规不仅仅是约束我一个人的,也是维护我们的利益的,没有班规就无法保证一个安稳宁静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如本学期开学的班会课上,我向同学宣讲了我的代办理念是“诚心抚育,用心浇灌,真心沟通;金的品质,铁的纪律,爱的责任;以身作则,宽严相济,个性发展。”接下来我把班主任寄语带给学生“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改变明天的命运。我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共同进步。用汗水诠释青春,用拼搏创造奇迹。青春无悔,生命无怨!”之后,我便让学生动起手来,分组讨论发言,最后汇总归纳,学生的集体智慧就通过班风展现了出来,我们班班的班风是“整洁的环境、守纪的学生、静心的研习、竞争的氛围、积极的心态”。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以严导其行”,才能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班风。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大标准,最后制定了《班级公约》,并辅之以品德考核暨纪律量化标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这样产生的班级公约,由于符合他们自己的心理需求,条文不多,内容简明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学生也乐于执行和遵守,有了制度作保障,从而使班级的各方面工作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相应的,班风之后,我又让学生把学风和奋斗目标用语言诠释出来,它们分别是“学风:自觉、自持、自信、自立、自强”和“班级目标:打好基础、勤思善学、严谨踏实、坚持不懈、稳中求进、实现突破”。最后,就是与学生约法三章的时候了,当然,这班规中的很多也来自集体的智慧,并让学生在班规后边签上自己的姓名,班规便生效了,有了“法律的尊严和效力”。
所以,制度文化形成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执行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制度不能成为一纸空文而是要坚决落到实处。
三、主题班会要为班级精神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要求。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的精神。
古人云:“蓬生府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建设和学生个性的社会化都有重要的影响。为此,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该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创建班级文化的重要价值,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中,主题班会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因此,主题班会的设计一定要围绕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进行,使主题班会成为营造文化氛围的主阵地。所以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题班会的设计一定要体现文化特色并实现有效的文化引领。通过开展各种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在文化的熏陶感染中不断成长。如在设计“嫉妒之我见”的主题班会时,第一步是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如余秋雨的《霜冷长河》等,并且收集古今中外的关于嫉妒的故事和名言名句等,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嫉妒有一个整体而清晰的概念。所以说,应提倡传统的阅读方式,多让学生思考和感悟,从而克服浮躁轻佻的做事与处事方式,进而营造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氛围。其次,主题班会的开展要紧紧立足文化的实质而非形式进行。主题班会要在学生充分阅读材料,熟悉材料,感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而此时,要将主动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的智慧,而如果只是老师的灌输,很多学生就会认为那只是老师的想法,干嘛要强加给学生呢!而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之后,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如在开展“嫉妒之我见”的主题班会时,学生通过演讲(讲故事、发表见解等)、辩论、话剧等形式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次班会,与学生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并积极进行思考感悟是分不开的,学生的智慧,凝聚起来便形成合力;这种合力便内化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最后,主题班会的总结反思要以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如何展现班会的成果呢?可以将班会的总结反思设计成标语口号, 这便是一种文化。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将学生的总结反思写成手抄报整理出来,让学生感觉到通过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换来的是可贵的,这种价值是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体现出来的。
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具有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是所有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体现着师生共同认同与维护的理念、情感、价值取向,是规范学生行为、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因此,主题班会一定要充分发挥班级精神文化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形的教育感化功能,使主题班会真正成为班级建设和学生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总之,班级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序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而这其中,主题班会是承载着以教育的最具效应的载体,主题班会为这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而服务,反过来,班级文化氛围又影响着主题班会的有效实施。“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主旋律,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持之以恒的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构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升学校形象,丰富学校内涵,凸显学校特色。
参考文献
〔1〕(瑞士)荣格.潜意识与心灵成长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鲁迅.朝花夕拾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袁行霈(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美国)约翰·杜威 〔M〕江苏南京:民主与教育.2012.
〔5〕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6〕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7〕余秋雨.霜冷长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8〕(汉)许慎 撰,(宋)徐铉 校定〔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吴水清.《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G〕广东茂名:南方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