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立宏
吉林省龙井市东山实验小学校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思维的基础学科,其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需要一定的架构能力和学习意识,但对于正处在认知发展阶段的小学生,缺乏有效的组织能力和架构思想,进而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方面存在不足。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其思维导图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之中,将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思维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效运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结合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理解、整理架构,使其得到更为全面的思维理解。小学是学生基础发展的关键,其数学知识的培养和引导,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和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改善当前数学课堂中被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把握学生的主体能力。那么,如何将思维导图有效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之中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思维导图的概念和作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和作用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运用图形、线条、文字、符号等元素,将凌乱、分散的知识点以体系化、表格化的方式进行呈现,有利于加深学习者的主体理解,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数学课堂之中,有助于学生建立和完善认知架构。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其思维导图的运用与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化的认知架构,找到数学知识的共同点和共通点,进而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效果。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数学课堂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升智力。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整体和归纳分散的知识点,让学生以系统性的方式展开复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认知习惯,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学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兴趣引导缺失。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驱动力,其兴趣不仅能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能动特性,进而提高学生主体的认知能力。然而,在当前教学实施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策略,导致学生在面对抽象、分散的知识时难以产生有效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认知效果。第二,整体把握不足。数学知识具有关联性的特点,其加减乘除等法则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但在实际教学发展中,教师大多注重其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的达成,缺乏整体性的引导与培养,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和课堂整体的把握存在不足,进而影响学生的主体发展。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1、思维导引,激发学生主体兴趣
相对于传统的语言讲授,思维导图更具有直观化、图形化的表象特点,打破传统课堂的呆板模式,更易于激发学生的主体兴趣和参与热情,保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同时,对于正处在形象认知阶段的小学生,其思维导图的运用,还可以满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情绪,提高课堂互动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图形优势,结合教材内容和文本特点,将其引入生动、多彩的图形表格,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把握学生的探究方向。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这是关于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学习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理解和转换关系,对此,我利用思维导图的气泡图、括号图图示,以时间单位为中心,以年月日为基础,引伸出时分秒。
同时,在相应的图示架构中,标记相应的数量关系,如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等,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其中的转换关系。此外,我还利用线段图示,将1日=()分进行导引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意识。通过思维导图的多元应用,有利于保障课堂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2、架构搭建,提高学生整体认知
数学知识大多具有关联性,小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整体概念的把握和理解,导致学生在数学概念和计算法则的运算上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这对学生的主体学习和学科发展产生阻碍。而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思维意识,协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架构,使学生在体系化的认知理解中获得基础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利用思维导图的体系优势,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其组织架构进行完善和填充,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本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特点,理解其周长的计算方法,这对下一步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具有获得初步认识,但对周长的理解和运用还未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对此,我利用思维导图的树状图图示,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概念和周长计算等内容进行树状罗列,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还使学生在树状图的运用中得到整体性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图形能力。
3、运用图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部分学生在课堂问题或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缺乏正确的解析思路和方法运用,导致学生在问题的解答方面难以有效提升。对此,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问题解析之中,以直观的信息分解和图形处理为基点,更为高效的提升学生的解答能力,保证学生的运算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问题内容和信息特点,运用思维导图多样化的图示,对问题进行分解和剖析,正确梳理学生的问题点和已知点,加强学生对题干内容的把握,提高其解答效果。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中,例题:有乐超市今天售出8箱可乐,每箱24瓶,售出雪碧248瓶,售出那种饮料多?多多少瓶?根据问题内容,我采取图线结合的方式,将可乐、雪碧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以动画线段的方式,表示可乐的总瓶数8×24=192瓶。将两者进行直观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数量对比,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整理归纳,增强学生复习能力
复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其复习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复习质量,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然而,在实际的复习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复习缺乏方向性和整体性,不知该如何入手、如何进行整理和回顾。对此,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图形优势,将每一模块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让学生对其进行完善,这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还使学生在复习活动中把握方向,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巩基提质的目的。如在“测量”的复习中,教师可以利用树状图图示,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罗列在“树枝”分层上,让学生对其进行填充,如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深刻的复习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语言理解、思维架构等方面得到加强,进而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升理解。同时,借助于思维导图的图示优势,采取多样化的图示,结合学生的整体情况,设置不同环节、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向,加深学生的综合理解,从而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爱琴.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思维导图的分析探讨[J].文存阅刊,2018(3X):111-111.
[2]黄培添.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有效应用[J].新教师,2018(1):44-45.
[3]张建君.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最漫画·学校体音美,2018(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