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忠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曙光小学 贵州省遵义市 563500
摘 要:与传统单一的资源相比,微课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容易扩充,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微课教学与导学案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融合既是传统教学优秀方法与现代教学优秀方法的强强联合,也是我们更好支持小学生进行自主性数学探究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面对微课与导学案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拓展微课与导学案的融合维度,解决微课与导学案融合过程中出现的设计问题和管理问题,提升微课与导学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融合质量。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导学案与微课;融合问题;融合策略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是在线学习实践中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但在目前的高学段数学学习引导中,微课的自学辅助价值并为得到充分的彰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改变将微课看做媒体资源的资源利用态度,将微课与导学案融合到了一起,让学生们在导学案的支持下,更恰当的利用了微课资源。
一、导学案与微课融合的价值
导学案是一种传统的自学引导方式,对学生的数学探索活动有着极高的学习引导价值。微课是一种新媒体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探索理解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是传统方式与现代模式的巧妙结合,是我们对教学方式的整合与创新,具有极高的教学探索价值。
(一)优势互补,强化自学支持
导学案与微课设计目标、内容形式各有不同,将二者融合到一起,能够达到优势互补的教学效果。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够在合适的时间、以合理的方式正确利用微课资源;在微课的辅助下,学生们能够更轻松的解决导学案中的难点性问题,提升自己的导学任务完成质量。
(二)习惯优化,提升学生学习力
导学案与微课的结合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混合式的知识学习空间,缩小了学校教学空间与社会学习空间之间的差距。让学生们在多维的、立体化的学习空间中形成了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更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助力了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课堂改革,实施智慧教育
导学案与微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融合有效改变了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数学知识传递模式,建立了以“启智”为重点的课堂教学目标,助力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和数学线上学习空间的开发,加速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智慧化进程。
(四)逆推转型,完善线上教学
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过程也是我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锤炼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们需要加大对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立更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库,提升自身对“微课”等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这无论是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的转型,还是对小学高年级数学线上教学辅助资源的丰富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对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探究中,我们遇到了诸多问题。总结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中的导学案与微课融合教学问题,我们得到了如下三条研究结论:
(一)范围狭窄,融合力度不够
在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将融合探索空间课堂教学之中,并未充分发挥微课作为一种线上学习资源的独特教学价值,未看到微课在课前预习、课后反馈空间中的融入价值,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范围过窄,融合力度不够,没有脱离将“微课”看做课堂媒体资源的传统教学观点的桎梏。
(二)彼此分离,微课利用率低
作为一种传统学习引导方式,导学案是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的,以实物的方式发放到高年级学生手中的。而微课则是以视频的形式存在,通过虚拟的互联网以资源包的形式分享到学生手中的。导学案与微课彼此分离,并未呈现在同一空间内,学生在使用时,需要在电子设备与纸质导学案中来回转换,十分麻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微课的利用效率,影响了微课与导学案之间的充分融合。
(三)管理缺失,融入效果不佳
在引导学生利用微课和导学案进行自主性数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并未对学生的融合利用情况提出明确的要求,只是将微课资源和导学案资源“一股脑”的推送给学生,缺少必要的应用评价和应用引导,学生对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利用意识不足,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利用效果不佳。
三、如何完成导学案与微课在高年级数学中的巧妙结合
解决问题是成为优秀的方法。要想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完成导学案与微课的巧妙融合,我们不妨从问题入手探求更优的解决办法。而根据导学案与微课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融合范围狭窄的问题,我们充分关照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教学阶段,深入了解课前、课堂、课后三个不同教学环节中的融合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优化建议。
(一)课前预习阶段
课前学习阶段是学生对将学知识点的提前了解阶段。该阶段的教学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吸引学生的问题了解兴趣;二是,帮助学生累积初步的知识探究经验。所以,在该阶段的微课和导学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其趣味性和开放性,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适宜的操作引导活动,并利用操作素材和操作图片设计与导学案内容相对应的微课教学视频,完成对知识内容的直观展示、趣味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主预习质量。
1.“二维码+文字”模式
二维码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神秘、新奇、有趣的特点。将微课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刊印到纸质导学案上,就能成功解决导学案与微课不在同一空间的问题,提升导学案和微课在课前学习空间的融合质量,更好的发挥“导学案+微课”自学辅导模式的学习辅导效果。
比如,在“比例”课时的预习引导中,教师就可以以“二维码+文字”的形式设计导学案。
在该导学案开始,教师可以投放文字“开启神秘之旅的钥匙在这里”和导学案使用视频二维码。这样既可以增加预习活动的神秘感和趣味性,也能够为学生更好使用导学案奠定了基础。
在导学案中的各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附上以图画、动画为主要内容的微课视频二维码链接,并在导学案中以文字的形式写明使用方法,评价标准。
如,在多少碗水?多少碗米?知识讲解视频二维码旁,教师可以标注:“我猜此时的你一定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但请不要着急,因为自己思考后再看答案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呦!”
这样,既解决了导学案与微课教学中管理指导欠缺的问题,也能提升学生对导学案和微课视频的融合利用意识与能力,让其在导学案和微课的共同支持下,较好的完成了课前预习任务。
2.“电子导学案”模式
除了可以将导学案与微课融合到传统教学空间之外,我们还可以将导学案和微课融合到线上学习空间中,制作“电子导学案”。在电子导学案中,我们可以将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材料,轻松融合到导学案中,给予学生们更多元的感觉刺激,提升导学活动的灵动性和趣味性。
比如,在电子导学案中,我们添加音频链接,让学生通过完成点击操作获取评价性的内容或探索信息,提升课前预习活动的神秘感;可以直接添加知识点教学微视频或视频链接,如,“长方形旋转成为圆柱的过程解读视频”等,辅助学生建立关于知识点的更清晰、更直观的认知;可以加入拓展学习资料链接,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的拓展性学习需求等等。
这样一来,我们不仅成功的将学生们带入了多维的、开放的自主学习空间中,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混合式学习能力,而且也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满足了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的知识探索需求。
(二)课堂教学阶段
课堂教学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我可以借助“班班通”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完成微课教学与导学案教学的融合。在该阶段微课设计目的有三种:一是,情境创设;二是,思维延伸;三是,难点解析。在该阶段的学习引导中,我们需要重视对学生探索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转移,凸显针对性、个性化教学原则,利用便利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丰富的微课教学资源,更好的引导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入探究。
下面,我将以“因数与倍数”知识教学过程为例,对如何在课堂教学阶段融合导学案教学与微课教学两种优势进行具体性的论述:
在课堂伊始,我选择以“微视频”播放的方式呈现用小正方形块拼大矩形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完成相应的操作探究活动,并将操作结果画到导学案上,之后按照导学案要求完成对应的讨论与探究。之后,我请学生展示各自探究成果,借助多媒体设备对学生结论进行总结——
方式1:将所有小正方形摆成1排。算式表示:1×12=12。
方法2:摆2排,每排6个或摆6排,每排2个。算式表示:2×6=12。
方法3:摆3排,每排4个或摆4排,每排3个。算式表示:3×4=12。
接着,我对学生们说:“大家真棒,我已经将大家的答案呈给了小鹿博士啦,小鹿博士又给了新的指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并以多媒体播放学习引导微课视频,辅助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微课视频提问的指引下,在导学案的提示和辅助下,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了对因数概念和因数寻找方法、寻找技巧的探索任务,成功完成本课探究任务,掌握了因数倍数概念和因数的寻找方法。
随后,我请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习题训练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核对答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讨论、反思和分析。再由我通过解决学生在讨论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了解学生的习题正确率等方式,完成对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与反思。
在检验与反思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倍数和因数问题的掌握情况良好且已经完成导学案中全部的习题训练内容。于是,我以多媒体展示“起立-坐下”游戏规则解读视频,将学生们带入到了趣味化、生活化、灵动化的知识应用空间之中。
教师:大家准备好接受挑战了吗?
学生:准备好啦!
教师多媒体出示数字,座位数是该数字的因数的学生自动起立,不是该数字因数的同学自动坐下。到游戏结束后,还有几位学生仍然是站着的。
教师:啊呀,怎么才能一句话让所有站着的同学全部坐下呢?
学生1:因数中没有1的站起来。
学生2:因数中有1的坐下!……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使用微课视频的次数并不多,但微视频的每次出现都彰显了其对学生认知发展和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发挥了微视频对课堂导学案的补充和延伸作用,完成了情境营造、思维引导、拓展训练等多种学习指导任务。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入是以导学案为主,微课为辅的。教师需要在指引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托完成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度补充微课材料,以达到更优的学习目的。而不是以视频展示取代学生探究,压制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课后反馈阶段
课后反馈阶段是知识的巩固、反馈与延伸阶段,在该阶段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的内容设计方向有三:(1)关于课堂知识的检查;(2)关于课堂知识的应用训练;(3)关于教学内容的延伸探究。根据这三种不同形式的探索内容,我们能够提供的辅助性微课视频也是不同的。
1.课堂知识检查
针对导学案中关于课堂知识检查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提供的课堂教学过程录制视频和重点知识点讲解微课。方便学生在发现个人知识问题后,及时的回顾课堂知识讲解过程,弥补个人知识短板。比如,在分数乘法的教学中,我将自己在课堂中多媒体录制的精彩知识讲解片段制成了微视频,并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打包发送给了学生们。
2.知识应用训练
针对导学案中关于课堂知识应用训练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训练内容录制关于习题的讲解视频,并以二维码的方式呈现在导学案上。方便学生们在做题过程结束后,直接核对答案,以自查、自省、自学的方式固化个人认知。这样,既解决了习题讲解不及时的问题,也减少了规避了直接给答案时容易出现的“偷懒”问题,更好的发挥了课后导学案中,习题的知识与能力训练价值。
3.延伸性学习与探究
对于导学案中的延展性探究部分,我们可以以微视频的形式介绍新的知识点、趣味的数学现象或提供具有与本课所学内容相关的材料链接或视频教学网站,方便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还可以加入一些学习案例分析视频,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索性学习与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索式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研究是一项复杂性的教学研究,要想顺利实现导学案与微课在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中的顺利融合,我们就需要在尊重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需要,设计不同形式的融合活动,以具有针对性的融合方式,来达到“1+1〉2”的融合效果。
参考文献
[1]伍昱臻.基于数学微课提高小学生“预学导学”效率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王广木.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3]许新.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6.
[4]金秀梅.基于导学理念下小学高段数学预学的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5]张瑰丽.“微视频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