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 637130
摘要:如今我国所追求的是高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转变,同时还要对班级管理模式进行转变,积极开展“合作型”班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自身的适应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原有静止的班级管理状态会朝着动态化的方向进行转变,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推动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展“合作型”班级管理成为了各个院校以及教师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合作型;班级管理;系统建立;策略分析
“合作型”班级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要以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特点为前提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型班级管理系统构建的科学合理性。在进行合作型班级管理构建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将个体行为进行累加,更多的是强调一种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合作型的班级必须要具备统一的学习目标。其次,学生之间还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再次,每个学生都要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并且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教师和学生都要接受系统性的培训,掌握更多构建合作型班级的技巧,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班级。
一、“合作型”班级管理系统分析
(一)集体目标
合作型班级必须要有统一的集体目标,统一的集体目标是班级智慧的展现,只要拥有统一的集体目标才能更好的建立个体目标。例如,在进行板报制作的过程中,班级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并且积极发挥自己在文字、书法、绘画方面的优势。
(二)个体目标
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个体目标主要是指学生个人应该履行的责任或者是为了达成某个整体效果而提出的具体要求。
(三)集体互动
集体互动是为了更好的达成集体目标,在学习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特长和小组团队的优势,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或者是给予学生一些额外的帮助来让学生更好的完成集体目标。
(四)组内互相监督
想要更好的实现集体目标,班级内的每个个体都需要付出努力,个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由此可见,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需要小组的通力配合。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目标,需要进行高效的组内监督。
二、“合作型”班级管理的特点分析
(一)具有互助性
合作型班级管理模式具有许多特点,在众多的特点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就是互助性。传统的班级管理大多都是教师单向的管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合作,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但是合作型班级管理强调的合作互助,让每个学生进行密切合作来达到相应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的关系,同时还能逐渐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个体都能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具有全体性
合作型班级管理需要班级中的每个个体都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打破了传统只有教师进行管理的模式。合作型班级管理强调的是充分调动管理者、学生小组以及学生个体,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实现互惠互助,在此基础之上,班级的凝聚也能得到大大提高。
(三)具有公平性
合作型班级管理讲究的是公平公正性,班级中的每个个体都处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班级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针对班级中的一些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消除学生的自卑和紧张心理,重新点燃起学生对学习和班级活动的热情。
(四)导向性
积极的榜样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合作型班级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开展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为全班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榜样能够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合作型”班级管理的创设分析
(一)组建高效的调控小组
在传统的发展过程中,部分教师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小组的个体和群体上,这样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过多的关注小组个体和群体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优化。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小组的规模、小组的具体编排以及角色的分配是否合理。想要取得更好的合作型班级管理效果,则必须要不断优化小组内部成员的配置,使得配置达到最优化。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一直都是以值日为主要模式,该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能够更好的丰富小组内涵,应该将学习、班级活动都融入在小组中,让小组成为一个小型的班级。在对小组进行创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性别、兴趣、性格、学习情况等为前提基础,每个小组的成员数量应该控制在4-6人,每个小组需要选出一名组长,一名联络员,组长的设置可以不是固定的,每个成员都可以轮流当组长。每个学习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一到两次的调整,不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小组成员之间旺盛的合作精力,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将自身的优势转换为行动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合作型班级管理效果。
(二)组建合作型人际关系
班主任对于班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班主任应该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心,组建一支团结、有爱、合作型的班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型人际关系。班主任 的作用不仅仅是教学和管理班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挖掘不同任课教师和学生身上的潜质,在此基础之上,更加高效的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
(三)建立奖励机制
传统的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评价模式进行转变,以团队进步为评价依据,依据相应的评价机制来开展更加正确的评价工作。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小组内部潜质的挖掘,不断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势,将更多更好的方面为自己所用,让每个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的提高成绩。可以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各种活动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四)构建兴趣小组
班主任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分层管理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所开设的各项教育工作都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兴趣小组,对每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工作,例如绘画、书法、围棋、舞蹈等等,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优势。通过构建兴趣小组,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有的学生喜欢跳舞,有的学生喜欢绘画,班主任可以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然后让小组成员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通过构建兴趣小组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高效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实现分层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将合作型班级管理的积极意义发挥出来,则需要充分了解合作型班级管理的内涵,意识到建立合作型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从多方面入手来构建和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从而推动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传娣.“合作型”班级管理探索[J].科幻画报,2019(10):243.
[2]李红,李亮子.“合作型”班级管理探索[J].中华少年,2018(21):82.
[2]何亚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要点及策略[J].新课程,2020(4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