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遂宁市船山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物流行业正在成为催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给中职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中职物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站在促进学生未来就业的角度上,思考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情况的教学实践计划,提升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地优化中职物流专业的模式,提高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中职物流;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优化,社会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有效地提升了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同时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中职物流专业中,教师应当将目标设置为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有助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潜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在中职物流教学中,教师要将理论和实践密切在一起,对过去的实训教学进行反思,从而在经验教训的总结中找到更加合适的物流专业教学模式。以下就是对此的一些具体看法。
一、优化校内实训基地
现如今,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离开学校教育后快速地投入到工作状态中去,中职院校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上却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少、忽视了企业的实际需求等等,因此,为了提升中职物流教育的质量,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应用方式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学校和教师要遵循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两个基本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密切关注物流行业的需求特点,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实际需求来及时调整实训基地的硬件设置和软件设置,将物流行业的需求反映到装备上去,从而提升实训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来调整实训基地的训练模式,比如在教学“拣货流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在实训基地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来了解拣货信息、拣货方法、拣货路径等关键知识,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的运转模式,提升实训基地的应用效率。
二、精讲细练,务实基础
职业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那么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问题,从而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成长。
因此,在中职物流教学中,教师应当在理论教育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物流专业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实践操作产生反思,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比如,在教学“流通加工的合理化”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要对加工流通的最优配置进行重点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加工方式、采取怎样的技术装备才能够做到最优等等关键信息,从而避免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容易出现的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形成多余环节等问题,降低学生的出错概率,为学生的实践打好基础。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案例对比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了解怎样实现加工和配送、配套、运输等环节的有效结合。总之,在中职物流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绝不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失去了思考,不利于学生成长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开展物流技能比赛活动
社会的进步需要良性竞争,而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正在加强,因此,让学生形成扎实的实践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参与意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中职物流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竞赛形式的物流技能活动,在学生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同时也能够引起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还存在着的问题,从而在良性竞争中促进学生全体的进步。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竞赛,将原本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比赛内容,从而激励学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竞赛可以分成不同的环节,包含到货、业务受理、分单、取派、入站、发运等等。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抽签,从而确定每个小组要完成的不同任务,考验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这样,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可以有效地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在竞赛当中逐渐形成扎实的业务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本文针对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学实践展开了一番探索。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就业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就业方向,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个性等差异来选择更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可以牢牢的掌握住相关专业知识与技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提高中职物流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坤容. 基于岗位角色的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于雪静.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改革研究[D].天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