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发表时间:202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6期   作者:彭昔娟
[导读] 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彭昔娟
        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
        【摘要】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呈现和运用历史材料,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提高史料实证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史料选择上注意其合理性、多样性、真实性。第二、史料的解读上要注意方法性。第三、史料在运用上要学会甄别和互证。
        【关键词】史料实证、合理性、多样性、真实性、方法性、甄别和互证
        在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中,受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或者为了加快推进教学进度往往是直接向学生呈现历史结论,容易导致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有偏差,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呈现和运用历史材料,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第一、史料选择上注意其合理性、多样性、真实性。
        史料的选择要有合理性。面对繁浩渺的史料是一节历史课所无法承载的,我们不能为了使用史料二堆砌史料,这样非但达不到论从史出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们感觉到眼花缭乱,这对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我们可以依据课标选择简洁而典型的材料,选择学生感兴趣并且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史料,这样选择出来的史料才具有正对性和合理性,尤其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阅读和提炼、思考并得出结论,培养史料实证意识。比如在上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选择了下面三则简介典型的材料:
        史料一 毕竟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世界……建立一个按照美国价值标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史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更多权力中心……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谈话
        史料三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综合三个史料得出:史料一反映了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称霸世界的要求。
        史料二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史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处于一种新旧世界格局更替的局面,新格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史料的选择要有多样性。史料的类型是多样的,有图片史料、口述史料、文献史料、影像史料等等,我们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类型史料相配合,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习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上五四运动这部分的背景时不仅展示了大量五四运动的图片,还播放了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的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问题据理力争的场景,立即就引起学生的共鸣。
        史料的选择要有真实性。。例如在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的瓷器青瓷时经常会引用唐代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句诗,它以妙丽之词来形容秘瓷,恰如其分。其实这里的“窑”应是“寒”,作者想借此描绘青瓷的高贵冷艳,但很多老师不知道也没有去考证而是直接引用,这就违背了史料的真实性原则了。
        第二、史料的解读上要注意方法性。
        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解读错误得出的就是错误的结论,我们一般认为其主要环节包括阅读、提炼、总结三个环节,但是不同的史料解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文字史料的解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可以通过标点符号(如分号表示几个材料之间是并列关系、省略号后面没有省略的部分比较重要)、关联词(如虽然但是的关联词重点在但是后面;不仅而且的关联词之间是并列关系)、语句分层语(如一是、二是;首先、其次),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给材料分层,每个层次中我们再抓住核心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总结提炼出题目要解决的问题。
        数据图表史料解读过程中要注意看名称和数据,尤其是数据的变化,折线数据图的话要看拐点的起伏,表格数据图通过纵横交叉的比较看数值前后的变化,柱状数据图要看前后高低变化的趋势,扇形统计图要看各个数据之间所占比例的比较。
        图像史料解读过程中遇到地图史料时要关注图例和图中的关键词以及地图上地点的分布状况,以便判断出和教材中哪个知识点吻合,做好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答;遇到漫画史料时要学会捕捉文字信息和漫画寓意,以确定漫画表达的态度是赞同、反对还是讽刺,其次分析漫画里人或物的神态和特征,分析漫画中人和人、人和物、物与物彼此的关系,通过观察细节和全面兼顾,通过漫画的表象去寻找漫画中隐含的信息。以下面这道题目为例:
        下图是1894年西方人绘制的东亚形势漫画。桥上的人是RUSSIE,水中鱼为COREE。若给此图命名,较为贴切的应该是(?)
        
        A.《中日争夺朝鲜图》??????????B.《列强瓜分中国图》
        C.《八国联军侵华图》??????????D.《俄国居中调停图》
        从漫画信息来看是1894年甲午战争时期,从所穿的服装和文字题干判断大致是中国人、日本人、俄国人,中日都在钓鱼,鱼标志着朝鲜,日本人伸手想去抓,体现了中国和日本对朝鲜的争夺,俄国人拿着鱼竿暂时没有钓鱼,但神态是虎视眈眈,所以俄国人是在等待中日双方争夺后伺机来抢,所以这道题选择A。
        第三、史料的运用上要学会甄别和互证。
        史料的内容是多样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分辨材料真伪的能力或者考虑材料的语境。例如在讲《重庆谈判》的时候,出示两段文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十四日  
         材料二: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
        同样是重庆谈判的史料,蒋介石的信中看起来特别渴望和平,但同是国民党的主笔陶希圣的话却恰恰相反。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结合课本得知由于国民党内战准备还不充分,所以蒋介石信中出现违心的渴望和平的假象。也就是说关于重庆谈判的材料会呈现不同的观点,即多样性,是由于他们说话的语境,即面对的对象不同,立场和利益不同。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任何历史的观点和结论,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证据的基础上,要学会对比甄别,而不是简单作出一个价值判断。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如史料实证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靠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肖云豹《史料教学需“求真”“求准”和“求巧”》,《中小学教材教学》(京)2016.4
        3、李惠军《多一点矜持,少一点浮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6年第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