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王俊林
[导读] 道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的早期阶段,
        王俊林
        湖北省老河口市竹林桥中学,湖北省襄樊市441800
        摘要:道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在初中教学学中往往需要教师在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方面的正面引导。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更好的价值观,教师应围绕核心素养理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社会所要求的性格和能力。本文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与核心素质的融合入手,探讨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表现为学生适应社会、自我成就、创新发展的必备素质。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普法,道德引导作为主导学科,教学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必须渗透。通过核心素养的渗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立足于实际案例和周围的生活经验,深入理解知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核心素养透视,探索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意义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从儿童到大学生的教育过程逐渐形成,核心素质的展示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基础素养、自主发展素养和社会参与素养三个方面,它们在文化背景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它不仅是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学生情感的升华,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既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又能使学生具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并能积极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一)基于核心素养生成三维教学目标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基础上。核心素养侧重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必须是三个主体。以知识目标为基础,能力目标和情绪态度价值观是整合的标准。立体目标实现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地实现了素质能力与学习过程在目标指导下的个体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系统的目标必须结合新课程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而详细。举个例子,在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教学中,“明白”从核心素养角度对应的道德法治教学的三维目标也是显而易见的。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相应的义务。能力目标是让学生基于如何行使权利,如何履行义务,如何做出权利选择和判断,如何打击侵权行为。情感目标是贯彻宪法知识学习增强自己的公民意识,正确面对和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公民意识,积极参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贴近公共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基于核心素养创设特定教学情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也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知识讲解融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在环境中感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除了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道德的兴趣外,法治知识讨论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独立自主地体验、建构知识体系,在产生疑问、探索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道德和道德的认识。真实的教学情境更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思考,在实践中提高理解力,在讨论、分析、体验、感知、自主知识建构、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背景下,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整合可以实现教学互动,在理论自主建构的指导下实现教学互动,使学生从浅入深地探索和学习,同时不断内化学习素养的积累。
        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时,教师以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为出发点,营造教学情感,让学生分享平等的感受。一些学生分享医疗待遇平等、医院急救通道、绿色医疗、扶贫、免费捐赠等,让学生感受到医院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在介绍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件为例,让学生感受到个人的社会平等,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
(三)积极构建核心素养实践锻炼平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德育实践,要积极构建道德与法治核心修养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中的核心素质。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性要求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直观地感受到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从而使法治认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法律知识的道德规律,认识到这一点,自觉参与社会研究、社会实践、生活学习、学习观察和思考过程,运用知识,融入社会课堂,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核心文学的深化和关键步骤。[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在参与中了解物质知识,形成我们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法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和“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宪法原则。
(四)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和培养导致了无法实施有效教学,课堂氛围也得不到改善,并且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为此,教师应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教育培训。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学生核心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未来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关于“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教师可结合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未成年人天价打赏网络主播”的网络新闻事件,引导学生对网络生活和网络规则做出进一步的思考探讨。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未成年人是否应该接受网络监督,如何防范未成年人不良网络行为,网络安全不应该对未成年人设置安全保障。通过与学生的相关性,真实事件的讨论凸显了这种讨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产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提高。
结束语: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从立体化教学目标到教学情境的创设,再到教学实践的组织与开展,对德育与法治教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苏慧.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探究 [J]. 名师在线,2019.
[2] 刘高岩.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