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6期   作者:李海英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语文教学也应当展现出新的形态,
        李海英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红城乡初级中学  4333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语文教学也应当展现出新的形态,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发展能够跟得上社会快速发展的角度,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实现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种素养,使学生可以全面掌握语文文化知识,形成开阔的视野,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因素,例如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从而导致了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找到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因素,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以下就是对此的一些具体看法。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原则
        重视基础的原则。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之上,只有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学习方法,才能够使学生养成成熟的思维。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兴趣,从而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
        关注学习过程的原则。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来建立教学活动,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教学的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成果,从而根据学生的客观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应当有所优化,更加重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层面上的协调发展,从而让学生获得全面的进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的特点等因素,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给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指明方向,确保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比如,在教学《故乡》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三维的角度这样设计目标。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上,可以将目标设置为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如何使用对话、外貌、心理描写等手段去刻画人物角色。在过程与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重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三段文字,使学生掌握文章要表达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可以结合题目进行阅读,将课文上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思考家乡的变化和自己产生的感受,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这样,有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的目的去设计具体的教学情景,从而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获得语文核心素养上的发展。
        2.开发媒体资源
        语文知识的抽象性经常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认为要想学好语文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从而限制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的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入手,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观念。教师要积极开发媒体形式的资源,构建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降低学生知识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的感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变色龙》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自然界当中的变色龙,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等等知识,使学生对变色龙这种生物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说道:“自然界中的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来变化自己身体的颜色,那么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类社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也和变色龙一样,可以根据环境来改变自己!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群人吧!”这样,首先利用直观的媒体资源去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再根据媒体资源上的内容来引出教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形成开放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媒体资源所具备了强大教育价值,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合理地使用媒体资源,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联想。
        3.活化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构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充满探究性的教学氛围,拉近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更加灵活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比如,在教学《范进中举》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次课堂表演的活动。这一篇课文当中涉及到的人物角色比较多,并且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学生对阅读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兴趣特点,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了解课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对话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剧本,在课堂上表演出来。这样,为了让自己小组的表演更加贴合文本的真实情况,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去分析课文,从而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活化课堂教学活动,带给学生更加鲜活的语文学习体验。
        4.优化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一味地给学生布置练习形式的课后作业,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扩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途径,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知识应用能力。
        比如,在教学《范进中举》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书籍等途径去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让学生学着从范进中举来看待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弊端和意义,从而优化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范进这个人物的可笑、滑稽之处,但是仔细阅读文本,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对当时人们命运和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影响,那么科举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仅仅依靠课文是很难完全理解这一制度的,因此,通过课下的扩展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科举在当时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各种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提升。
        本文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展开了一番探索。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落实是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价值,结合科学的教学原则,应用有效的教学对策,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得到健康而有效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掌握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则,从而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逐步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余登燕. 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8.
        [2]赵莹莹. 语文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教学改进[D].青海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