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6期   作者:金风菊
[导读]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金风菊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二小 810600
        【摘要】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教师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有效拓展和引申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设计  存在问题  有效性策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技巧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技巧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1、当前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低效性
        1.1  问题随意,指向性不明
        无意义的提问多,真正切中教材要害的真问题少,课堂提问设计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频繁问答。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有显示,课堂教学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与“灌输式”教学无异。
        1.2  问题难易把握不当。
        有些教师的提问超过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难度太大,即使再“跳起来”也摘不到“果子”,这样,学生在接连答问失败后失去学习积极性抑制了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焦虑、胆怯的理。而有些提问学生无须多思,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了,这些都是课堂提问难度控制不当的表现。这种现象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或思维停留在原地得不到发展,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1.3  问题过“平”,无启发性。
        有的教师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通过课文内容的重演来提问,这种一问一答式提问平而无趣,形不成问题情境,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不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1.4  没有思考时间
        教师在课前都备好了教案,要完成一定的教学进度。有的教师为了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希望学生能够马上作答,要求学生就像一休哥一样—手指在脑门上一点,就能回答问题了。当学生们凝神思考,没有小手如林的时候,教师就急不可耐地“点拨引导”了。课堂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一些突击式的提问,效果并不好,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识记的水平上,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2  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2.1  吃透教材,巧设问题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提问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使学生感到能够回答并产生愿意思考的积极态度。
        “趣味性”也指把问题用在游戏教学、猜谜、故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中,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可根据故事情节设计问题。教师导入新课时,用设问的方法,制造悬念,造成学生渴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通过提问题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在学生对故事结果焦急地期待中进行。问题使故事一波未平波又起,紧张的故事情节吸引并控制着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问题检查和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同时设计间题又为故事的续集巧妙埋下伏笔。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2.3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思路,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根据习俗概述,你认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通过这样提问引导学生提取相关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快速默读梗概,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内容。再次默读,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且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与精神。
        2.4  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精心设计问题,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2.5  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提的问题能抓住实质,有思考的价值,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号召大家给与发自内心的费扬,给学生树立榜样,以鼓舞激励学生。记得我在教《尊严》一课时,一个爱思考的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既然哈默已经饥肠辘辘,饿得脸色苍白、筋疲力尽,他为什么不先吃些东西再帮人家干活?难道先吃了东西再干活就没有尊严了吗?这是一个很有灵性的问题,我非常赞赏,由衷表扬他是个很有思想、善于提问的孩子。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兴奋不已,从此以后,也更爱思考问题了。实践证明,只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就会越问越爱问,越问越善于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一把打开学问之门的金钥匙。
        总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培养能力,而且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同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究,长期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谈谈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 周灵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1)
[2]立足自身,打造高效语文课堂[J]. 张国民.??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