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钰1 王朝1 费胜禹2
1.国网本溪市溪湖区供电分公司 辽宁本溪 117000 2.国网本溪市高新区供电分公司 辽宁本溪 117000
摘要主动配电网内涵丰富、功能强大,是未来配电网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其进行设计需要秉持一体化思维和分布优化策略。文章首先对主动配电网作简要介绍,阐述其实施要点;其次详细分析主动配电网在设计时关于负荷预测、一次网架、大二次系统、预留接口等层面的个性化要求;再次提出基于“一体化”和“分步优化”考量设计思路;最后在前述工作基础上进行主动配电网设计的流程描绘、任务节点建立,使主动配电网设计的方法体系得以建立。实际应用表明,文章所建方法合理、有效,可适当推广。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一体化思维;分步优化;分布式电源
随着能源格局的改变,各类分布式发电蓬勃兴起。为了加强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的支撑作用,微电网概念于2002年被明确提出。所谓微电网,就是以局部负荷为中心,采用先进的感测技术、控制技术和保护技术等将特定的负荷、储能、DG进行“捆绑”,使它们以一个可控整体出现。当微电网大量分布时,传统配电网就演变成了主动配电网。显然,主动配电网在清洁能源利用、网络潮流改善、供电可靠性提升等方面均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力,因此其被视为今后配电网的主要发展方向。总之,关于主动配电网的研究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如何有效进行主动配电网的设计尚存在巨大开拓空间。本文将根据主动配电网的性能特征,提出基于“一体化”思维的设计方法,以期为提升主动配电网设计水平抛砖引玉。
1主动配电网概述
主动配电网与分布式电源是密切相关的,但其不局限于简单地为分布式能源提供上网通道,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对分布式电源的调控能力,使配网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根据文献的描述,要成为主动配电网,必须在以下层面有所“突破”。(1)一次网架要能适应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接入。这主要是要求配电网应拥有完备的潮流调节和电压控制手段(因分布式电源并网会对原有网络造成多方面影响)。(2)与配电网并行运行的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和带宽要有质的提升,优化调控软件要适合多目标快速搜索需求,以实现对整个网络的实时最优调节。(3)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配置应与单电源放射式网络有所区别,在同等故障情况下,要求主动配电网具有更高的供电可靠性。
2主动配电网的设计要求
主动配电网由传统配电网衍化而来,因此其设计工作有沿袭传统配网的一面,也有其独特之处。1)负荷预测。主动配电网的设计基础仍是负荷预测。但与传统配网相比,由于主动配电网含有DG,因此还需要在不确定环境下预测DG出力(可认为DG出力是负向负载)。2)一次网架设计。主动配电网发端于传统配网,为了保证两类网络转变时的经济性和平滑性,在进行主动配电网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原有设备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应着重研究微电网与主体网络的衔接问题。3)大二次设计。“大二次”概念本来仅存在于变电领域,但鉴于主动配电网的控制异常复杂,且涉及的自动化设备也较多,因此套用“大二次”概念来实现主动配电网对海量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处理。主要要做好各类接口设计,保证具有足够的升级空间。4)预留接口。主动配电网技术是渐进发展而不能一步到位,因此主动配电网建设也应分布实施。这就要求主动配电网的各部分(包括一次、二次)在设计时考虑足够的预留接口,以期为今后可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3基于一体化思维和分步优化的主动配电网设计方法
根据前文论述,主动配电网技术环节多、各层面耦合性大,在设计时要特别避免顾此失彼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应以“一体化思维”和“分步优化策略”来贯穿主动配电网的设计过程。其中,一体化思维指的是将一次接线、分布式电源、数据采集、继电保护、配网自动化等各项设计内容进行有机协调、统筹考量,使网络建成后的整体性价比尽可能趋优;分步优化策略指的是科学划分设计步骤,引入“一步一反馈”方法来实现每个步骤的最优化。
要落实以上思路,关键工作是三项:①制定合理的设计流程;②厘清具体的设计任务节点;③规范各任务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3.1主体流程
进行主动配电网的一体化设计,首要的工作就是站在顶层设计角度对各层次内容进行统筹,捋清其逻辑关系,然后做出主体流程划分。
(1)步骤①应承接配电网规划方案,主要完成分布于区内的正负负荷预测(负的负荷指DG出力)、上级电源接入分析、地理分布图绘制等。(2)步骤②是整个设计的灵魂,要综合国家标准、现场实际等因素,明确一次设备选用准则、网络结构改动原则、DG接入规定(如渗透率如何控制)、大二次设备(继保+通信+自控体系)配置标准、接口预留考量等。(3)步骤③~⑦则是在步骤②的指引下,分步进行主动配电网核心内容的设计。这些步骤完成后,所形成的网络应满足灵活、可控、可扩展等诉求。
3.2关于任务节点
主体步骤从大的方面规定了主动配电网设计工作的行进方向,但并不能据此就开展设计工作,还需将各步骤转化为“任务节点”式的表达形式。在一体化设计环境下,任何一个任务节点都不是独立的,即都有输入-输出限制。在任务节点三要素中,“节点内容”是核心,其一般需要细化才具备可操作性。
3.3任务节点间的互动
在主动配电网各任务节点建立后,就要设计一套体系,将各任务节点有机串联,并体现出完善的过程控制,这样才能实现一体化优化设计的目标。
1)以带数字圆圈表示“任务节点”,以带文字线段表示过程控制。(2)整个任务推进呈现“前向单链式”趋势,即任一节点的设计基础依赖前节点的输出(后节点输出不能作为前节点输入)。(3)对于基础工作,其输出之前应认真核对和确认无误。(4)基础节点的输出被确认后,可进行中间任务的设计。节点2的初步结果应反馈至节点1进行校核,只有校核通过才能对节点2的输出进行确认并导向下一节点。(5)若中间节点的初步输出经反馈校核不合格,则需要修改。修改不是全盘否定,其带有一定继承性,因此修改后结果处于节点3。(6)某个任务节点所涉及的内容较庞杂时,可进一步绘制第二层次的任务推进体系。
4结论
文章在分析主动配电网特点基础上,列述了主动配电网的设计要点,然后以“一体化思维”和“分步优化策略”为导向,提出了有效的主动配电网的设计流程和设计体系,该体系富含过程控制思想,能够做到各设计步骤在统筹协调下的最优化,从而为推进主动配电网建设奠定基础。该方法层次清晰、操作性强,且经历了实际运用,值得作适当推广。
参考文献
[1]范明天,张祖平,苏傲雪,等.主动配电系统可行性技术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22):
12-18.
[2]张建华,曾博,张玉莹,等.主动配电网规划关键问题与研究展望[J].电工技术学报,2014,29(2):13-23.
[3]王健,谢桦,孙健.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主动配电网能量优化调度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42(13):45-52.
[4]刘向军,马爽,许刚.基元接线模型构建的配电网典型接线方式[J].电网技术,2012,36(2):58-63.
[5]尤毅,刘东,钟清,等.主动配电网优化调度策略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9):177-183.
[6]周卫,张尧,夏成军,等.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3):1-5.